“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这是一个名为凯文·卡特的南非记者在生命最后一刻留给亲人们的遗言,1994年7月27日夜里,33岁的凯文·卡特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车中,死因是自杀。
此后警察在检查卡特遗体的时候在他的手中找到了这份遗书,这份遗书中没有道别、没有叮嘱,里面只有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卡特依然认为只有死亡才会让自己得到解脱。
图1凯文.卡特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这个被绝望折磨到自杀的男人,2个月前刚刚获得了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特写奖。
一个刚刚获得事业成功的男人为什么会突然选择了自杀呢?到底是怎样的经历才会让凯文·卡特陷入如此绝望的地步呢?
一张震惊世界的照片
1993年,美国的著名大报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中一个头大如斗、瘦骨嶙峋的黑人小女孩儿,因为饥饿跪倒在地,仿佛下一秒就会因为饥饿而死,而就在她身后不远处的地方一只饥饿的秃鹫正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她,好似随时准备冲上前去饱餐一顿。
从专业的角度上去看,照片的拍摄者巧妙地利用了“井”字构图法,将秃鹫与小女孩分别位于“井”字四个交叉点的左上点和右下点。
图2《饥饿的苏丹》
这样不仅使得照片中两个主体在空旷的环境中显得更加突出,而且将虎视眈眈的猛禽与饥饿弱小的孩子造成的这种视觉冲击无限的放大,让人们受到更加强烈的心灵触动,作者就是想用这种心灵上的触动告诉世人——这个世界仍然存在饥荒,饥荒究竟有多么可怕。
这张照片就是著名的《饥饿的苏丹》,而拍摄他的记者正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凯文·卡特
1994年5月凯文·卡特因《饥饿的苏丹》成功获得了那一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奖,而就在获奖2个月后,卡特就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两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卡特的死与这幅《饥饿的苏丹》又有何关联呢?想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先弄清一个问题,凯文·卡特为什么会去苏丹?
反对歧视的白人摄影师
卡文·凯特,出生于1960年的南非,南非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这里被誉为“彩虹之国”,这里有发达的交通、电力、经济,所以这里的人民是非洲数一数二的有钱人。
图3
但南非也有过黑暗的历史,十七世纪这里是荷兰人的“天下”,十九世纪这里又成了“日不落帝国”的一部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使得南非这块非洲大地上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
在这里白人与黑人一直有着一种隔阂,在白人眼中黑人就是“低贱、传染病”的代名词,而在黑人眼中白人就是“傲慢、卑鄙、外来人”的代表,但我们故事的主角卡文·凯特却是一个极为痛恨种族歧视的白人。
卡文·卡特自小就非常抵触种族歧视主义,家里人叫他离黑人远点,他就选择与黑人交朋友,看到自己的黑人朋友受到欺凌与不公正的待遇,卡特就上前去替他们伸张正义。
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看到身边的黑人一次又一次遭遇到社会的白眼、暴力和不公,一颗为黑人发声的种子逐渐在卡特的心里生根发芽。
十六岁那年,学医失败的卡特选择了参军。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卑贱”的黑人自然占绝大多数,在这里卡特好像来到了“天堂”,他依着靠善良与真诚很快就和黑人士兵打成了一片,渐渐的卡特成为了军营之中最受黑人欢迎的白人。
图4
能结识如此之多的黑人朋友让卡特非常开心,而他对黑人士兵的格外关照却让其他白人士兵心生不满,渐渐的这些白人士兵就像欺凌黑人那样辱骂他、殴打他,甚至声称要“弄死他”,最后在死亡的威胁下,卡特不得不选择退出军队。
退伍后的卡特来到了德班,在那里找到了一份酒吧夜场DJ的工作,可没过多久卡特就厌倦了这种生活,纷乱的霓虹灯晃得他心烦,嘈杂的重金属音乐让他觉得恶心,他渐渐的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想做什么”。
卡特在摄影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天赋,作为半路出家的摄影爱好者,卡特的作品经常会受到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很快当地的几家报刊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就这样凯文·卡特成功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成为新闻摄影师的卡特决定将黑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角,他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黑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想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展示黑人的处境,让世人反思对黑人的不公。
图5
一次偶然的机会,卡特了解到了在非洲大陆上一直都存在着一种毫无人性的专门针对黑人设计的酷刑——“火项链”。
“火项链”具体的行刑方式就是将一个轮胎套在黑人的脖子上,之后将轮胎点燃,燃烧后的橡胶会死死粘住受刑人的脖子,一旦想将轮胎扯下来就会顺带扯下粘连的皮肤,最后受刑人会在火焰的灼烧与皮肤撕裂的双重痛苦中被折磨致死,其过程之残忍,令人咂舌。
后来卡特只身一人身陷险境,冒着生命危险用手中的相机将这个臭名昭著的“火项链”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发表在了自己所在的报社。
后来这篇报道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报社从那以后也变得小有名气起来,而卡特也因“火项链”的曝光成为了新闻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渐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火项链”的成功让卡特更加坚定了自己为黑人发声的初心,从那以后他发誓,自己要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黑人正在遭受或已经遭受过的苦难,自己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参与到帮助黑人的队伍中来。
图6
1993年,一个能让凯文·卡特在全世界人面前为黑人发声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只不过这一次他要拍摄的不再是惨无人道的酷刑,而是比酷刑还要令人恐惧的——饥荒。
一个偶然成就的经典
苏丹,非洲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但这里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经济极为落后的国家,苏丹国内的经济支柱仍然还是以农业为主,这种“靠天吃饭”的经济结构使苏丹这个国家极其的脆弱。
在苏丹,哪怕一场干旱都可能造成天下大乱。
当时的战火使得整个苏丹南部都笼罩在大饥荒的阴影下,据统计,这里五岁以下的儿童有40%都是营养不良,每天都有10到13名成年人死于饥饿。
图7
城镇里骨瘦如柴的孩子随处可见,荒地里饿死的尸体堆积如山,曾经繁荣的苏丹南部如今已经成为了“饥饿三角洲”,如果说这世上真的有地狱,我想它的样子就是1993年的苏丹。
当卡特第一次踏上苏丹这片土地时,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非人,他做梦也想象不到饥饿会给人类带来的如此恐怖的灾难,他在苏丹人的眼中看不到所谓的希望,他能看到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这一天他跟随着联合国的队伍来到位于苏丹南部的阿约德,在那里他要进行半个小时的取景拍摄。下了飞机后卡特就与同事开始搜寻自己要拍摄的素材,忽然他发现在远处的荒漠中,有一位骨瘦嶙峋的小姑娘正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这时候她的母亲刚好从她的身边离开来到了联合国分发救济粮的地方。
就是这短短的一瞬间,整个荒凉的沙漠中只有小女孩一个人,卡特决定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正当他把摄像机拿出来准备拍摄时,一直硕大的秃鹫突然出现在了画面里。
这只秃鹫就处在小姑娘的身后,那一瞬间整个画面中只有两个个体——饥饿且强大的秃鹫、饥饿但弱小的女孩。
图8
此时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到了卡特的眼前,他忍不住地按下了快门将这震撼的一幕永远的定格下来,一张传世的经典之作《饥饿的苏丹》就此诞生!
后来他的同事同样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素材也拍了几张相同角度的照片,可惜无论如何也拍不出那种强烈的震撼效果。
拍完照片的卡特将秃鹫撵走,他小心翼翼地将蹲在地上的女孩扶了起来,当握住她细如木枝的胳膊时,卡特的内心百感交集,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回想起女儿可爱的笑脸,再看看眼前黑人小姑娘的虚弱与无助,卡特内心最柔软的一处被深深触动,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张照片发布出去,让所有人都看到饥饿带来的苦难。
非议
1993年这张照片被公之于众,此后便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令卡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不是饥饿给苏丹人带去的苦难,而是对他个人的指责与抨击,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照片中的女孩最后被秃鹫给吃了。
图9
在这些人眼中卡特就如一条冷血的蟒蛇,为了博人眼球宁可看着小女孩被活生生地吃掉。
他们开始向报社递交投诉,希望报社将卡特解雇,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找到了卡特的家庭住址,在他的家门口喷上辱骂的涂鸦,而最令卡特心碎的是,他周围的朋友也开始对他冷眼以对、恶语相向。
事情越到后面就愈发的糟糕,在公众的眼中,本意只想为黑人发声的卡特仿佛成为了十恶不赦的杀人魔,他们开始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精神侮辱,他们的辱骂与羞辱就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直插卡特的心脏。
这人从来没有从头至尾的了解过这件事,他们只知道把这辈子学到过的脏话全部送给卡特。事实上,照片中的女孩根本没有被秃鹫吃掉,卡特在拍摄之后就将秃鹫撵走了。
最重要的是,照片中呈现的虽然只有秃鹫与小女孩两个个体,但现实情况是,小女孩的妈妈当时离她只有十几米的距离,排队领取救济粮的人都可以为此作证。
照片中“小女孩”的父亲就曾亲自出来作证,说照片中的“小女孩”其实是他的儿子,虽然儿子已经去世了,但是绝对不是死于秃鹫之口,而是死于疾病。
图10
照片中的作者卡特见到孩子的惨状非但没有袖手旁观反而帮助了他们。
另外卡特在发布《饥饿的苏丹》时,在照片底部特意标注了“秃鹫此后便飞走了”等文字,对此当初评审作品的评委曾在媒体前做出过证明。
“我从未想到会有人这样把他想象成罪大恶极的杀人犯。”
他向媒体解释道:
约翰卡普兰为了还卡特一个清白在媒体面前可谓是发表了长篇大论,可是谁又在乎呢?
图11
对于媒体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博人眼球的“爆款”新闻,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所谓的“作品标注”,他们在乎的只有“点击量”,换句话说他们在乎的只有利益。
约翰卡普兰参加节目后的第二天,电视台就将这些画面进行了播放,可令他倍感愤怒的是,播出的画面中丝毫没有他为卡特做出的解释,他说的话几乎全部被删减掉了,节目中的话题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围绕着“人性”、“伦理”。
此节目一经播出后引发了民众们的集体愤怒,此后人们对于卡特进行了新一轮的人身攻击。
在人们疯狂的辱骂中,卡特的内心彻底崩溃了,每当他闭眼时,眼前总会出现女孩的尸体与啃食尸体的秃鹫,他开始成宿成宿的做着同一个噩梦,他的精神状态变得一天不如一天。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饥饿的苏丹》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卡特的妻子与之离婚,事业上遭遇挫折,婚姻也迎来终结,这一切都让卡特变得十分沮丧,好在他还有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可以一诉衷肠。
图12左1肯、中席尔瓦、右凯文.卡特
卡特拥有两个好哥们,一个叫做肯·奥斯特布鲁克,另一个叫做席尔瓦。这个席尔瓦也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他就是那个和卡特一同前往苏丹并且拍下同样场景的那个人,但可惜的是席尔瓦的作品没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
卡特与这两位好友一起组建了一个名为“砰砰俱乐部”的小团体,他们经常结伴而行,哪里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闻,“砰砰俱乐部”就会出现在哪里。
1993年的一天,“砰砰俱乐部”来到托可扎采访一次暴力事件,但在这次事件中肯·奥斯特布鲁克因为中枪不幸去世了,好友的去世让卡特痛不欲生,他十分自责,因为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原因,自己就不会提前离开,自己的好友也就不会中枪而亡,那天卡特曾痛苦的自责道:
“中枪的应该是我!而不是肯!死的本应是我......”
好友的去世、事业与婚姻的失败,这三重打击让卡特仿佛变了一个人,而他的焦虑并不仅仅只在于这些,最令他痛苦的是现实!是金钱!没有钱交房租,没有钱养孩子,甚至只能借钱度日,穷苦潦倒的生活让卡特迷失了自我。
图13
为了改变经济状况,他不得已接下了一个苦差事——莫桑比克的采访任务。
作为一个已经“臭”了的新闻工作者,卡特拼尽了所有才争取到了这样一份别人眼中的苦差,但卡特一点也不敢怠慢,他在启程前的夜里特意设定了三个闹钟生怕自己赶不上明早的航班,可由于长期的焦虑卡特经常失眠,等到睡着已是深夜,所以即便设置了三个闹则,卡特依然还是没能坐上飞往莫桑比克的早班机。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卡特的噩梦还远没有结束。
在完成工作后从莫桑比克返回的途中,卡特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将一整卷还没冲洗的胶卷弄丢了,而这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一刻卡特仿佛觉得人生都没了意义,他开始坐在椅子上痛哭,他不明白为何种种不公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我有什么错呢?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摄影师,我只不过是想拍一张合适的照片唤醒人性的光明,我哪里错了?”
图14
痛苦与绝望挥之不去,在这种痛苦与绝望的折磨中,卡特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觉得生活中的痛苦要远远多于快乐,于是卡特最终选择了结自己这失败的一生。
自杀
1994年7月27日,凯文·卡特在家中一直睡到了中午。起床后他在床上伸了一个大大的拦腰,看着窗外的投射进屋内阳光,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释怀。他告诉自己,今天将会是他人生是最快乐、最轻松的一天。
这天他再一次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相机,走在大街上寻找着自己的目标,很快他就找到了一处至美的景色,并在那里留下了自己最后一个作品。
当天晚上好友的遗孀突然到访,卡特温柔着安慰这个还没从丧夫之痛走出的女人,他告诉她要坚强,要好好生活,但此刻这个女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个让他好好生活的男人,在不久后将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
晚上7点卡特驾驶着爱车来到了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河边,在这里回忆着儿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他把车停下,将一个管子插到汽车排气管里,之后把管子的另一头顺着窗户伸进车厢,此刻他找来了一个袋子充当枕头,他缓缓地躺下了身子,打开了手中的随身听,再一次播放了那首他最爱听的曲子.......。
图15
后来警察发现他是他已经没有了呼吸,人们在他身上唯一能找到的“遗物”只有一张写满了痛苦的遗书。
“我被尸体、愤怒和痛苦的记忆所困扰......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结语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叫做“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这世界上最锋利的尖刀,在这把刀刃下,没有坚强的人。《饥饿的苏丹》中的孩子没有死于秃鹫之口,但照片的作者却死在了“网络秃鹫”的嘴下。
这些“秃鹫”什么都不去了解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卡特见死不救,而媒体为了利益的推波助澜加速了卡特自杀的进程。
如今网络中的“键盘侠”简直和这帮“秃鹫”如出一辙,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就随意开喷,遇到自己看不惯的就任意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