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非常欢喜,能见到这麽多人来参加。我希望诸位不是只来听一次开示,而是真正地发心,参加本寺念佛会助念团的实际活动。
我们的念佛会已成立两年多了,也曾经组成过助念组,但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一则参加的人员太少;二则大家恐怕参加以後,常常要到病危病故的人家去助念;三则大家担心晚上回家会太迟。因此,既然诸位今天来参加,我祈愿以三宝的加持力,愿大家能发长远心、发菩萨心。
今後,我们的助念团会组成数个小组,各小组的组长之间,能相互调配。只要属於本会会员病危病故者,不论在什麽情况下,一定要派人前去助念。
二、本会助念的对象
(1)以念佛会会员为第一优先。也就是说,莲友中若知道某一位会员病危,或直接接获其家属通知,我们便一定派人前往助念。
(2)本念佛会会员的近亲家属。如父母、子女及配偶,为第二优先。
(3)会员的亲属。亲属有近亲及远亲之分,由於本会人力有限,故以近亲如兄弟姊妹、祖父母为第三类对象。
(4)若助念团之人力不足,则以优先次第,仅为会员本人助念。
(5)请求助念者,须已加入本会三个月以上,并经常参加本会共修者。会员三个月内未到会共修,除本寺热心之护法外,即失去请求权。
三、助念的意义
人都会死,但死後往那里去呢?若不解脱生死,便是轮回生死。生死中又有两条路:一是上生天、人、神的三善道;一是下堕地狱、饿鬼、畜生的三种恶趣。人在世间,如自己平时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曾修行也不知道要修行,到临命终时,都需要他人帮忙助念。那是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以及助念者的功德力量相扶助所共同产生的功效。
对病危者而言,首先要使他知道并相信,只要念佛必生净土。因为,一般人在临命终时,能得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是不多的,而助念者的佛号,声声入耳,正可使病危者避免恐惧、焦虑、舍不得等颠倒妄想,而将念头导入一心向往净土的正念。如果病危者心里尚有恐惧、焦虑、舍不得等杂乱心,便会促使他下堕而难以上生。至於佛的本愿力量,根据□[无量寿佛经》记载,阿弥陀佛在最初发愿时,曾开殊胜方便:虽十恶五逆之人,於临命终时,若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今日的助念者,便是病危者的善知识,劝他念佛,也助他念佛,助他至心称念弥陀圣号,此即是藉著助念者的力量,加上佛的本愿力,而使临命终的人往生净土。如已解脱生死者,临终由人助念,便是和他结净土缘,恭送他往生莲界。
四、助念所需法物
(1)两把引磬,敲上、下板,不需木鱼。
(2)准备一尊金色的阿弥陀佛接引像,佛像高度以病危者躺在床上所能看到者为准。
(3)携带香炉,准备檀香或沉香制成的上等末香或线香。若烧线香,则只需一柱即能使满室生香,长短大小约能燃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为佳。至於蜡烛,则可带可不带,因为现在到处都有电灯。
(5)助念者在一接到助念的通知後,即须心系佛号,恳切至诚,身心肃穆,直到返家为止,不得轻举言笑。出家众衣袍须整齐,在家众则穿海青。
(6)带供佛的清水及小杯子,以及助念者自己喝的饮水及杯子。
五、助念的方式
助念的方式,可分成两个段落:
第一、对神智清楚者,应先说法安慰,劝导一心念佛,由出家的法师或助念团领众的居士来说。内容为:「某某居士,现在请你什麽也不要想,清楚地听几句佛法。佛说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必然的现象。所以,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怕。离开人间後,若能够往生西方佛国,最最幸福。现在,用你一生中所做一切善事的功德,求生佛国,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还不该往生,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他会使你马上恢复健康的。现在大众来为你助念,你能念,就小声地跟著我们念,不能念的话,就听著我们念的佛号,心里跟著默念。什麽都不要想了,一心祈求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佛国净土的七宝莲池。」同时,要劝告其家属,助念时不要向病人嘘寒问暖,或让亲友摸头触脚,如果方便的话,家属最好随著我们一起念佛。假如其家属根本不相信三宝,不同意我们助念,则不必强求留下,当即刻离去,只有在心中为其助念。
六、助念的规则
唱毕回向偈,如果病患或亡者尚未皈依三宝,有法师同去时,当由法师为之授三皈依。若仅居士前去,也可代某一特定的法师为之说三皈。为亡者授三皈依时,当请他的全体家人或家人的代表代为接受。皈依词是这样的:
(1)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岫W),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2)我某某人(病患或亡者的岫W),已经皈依佛、已经皈依法、已经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3)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三皈依完毕,接著念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如果亡者的家人不会拜佛,也不懂三宝的意义,应当先教他们拜佛,并略说三皈要义。对於未受三皈的亡者说三皈,乃是必需的,应该列为助念的条件之一。说完三皈回向,就可以离开了。现在有人用念佛的录音带来助念,也不能说它没有用,□是录音带是没有心的,所以也没有感应力,以人助念,则可由助念者的愿心、信心,来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录音带也能带动病者念佛,然其气氛及功效与人助念相比,则大不相同。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录音带代替助念。
另外有一项必须遵守的规矩是:助念的人,不接受病患及丧家的饮食招待,不得收受红包。不仅在家居士没有理由收受红包,出家众也不得因了助念而收红包,否则便成了变相的经忏应赴了。如果,有些人家因为是他们主动请求我们去助念,不给钱,就好像欠了我们什麽,那就告诉他们:为人助念,是我们修行的法门之一,目的不是为钱而来,若有人要为病危者或亡故者作功德,可到寺院布施供养,但那已是另外的事,当与助念无关。有的家属一定要给钱,那我们可收红纸袋而将钱还给他,这种做法成习惯之後,大家便会感到自然。如果出外助念时,既受饮食招待,又收红包作衬,便失去助念的意义了。
如果经过十二个小时的助念,病危者突然病况好转,该怎麽办?这也正是助念的目的之一,能以助念功德为人植福延龄,岂非更好。佛法本为活人的现实所需而设,岂仅为了人死之後的前途应世?
七、净土法门略释
最後,我要说明的是,由於农禅寺举办禅七、禅训等的活动,许多人便认为我们专事禅修,跟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是无关的。其实我们一年举办两次禅七,也举行两次佛七。本寺有禅坐会,也有念佛会。而且净土可分为四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不论修禅、修净,其最终目的,皆是常寂光净土。修行而不生净土,岂不是邪见的外道?常寂光净土是诸佛共证同在的大涅盘境,阿弥陀佛称为法界藏身,当然不离四等净土。所以,禅的修行者,既不离弥陀,也必生净土。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主张修持「念佛心是佛」的一行三昧;明末的莲池大师普劝修行念佛三昧,并且主张持名念佛,事念见应身佛,理念见法身佛,事持称名,理持体究,念佛至事一心得定心,至理一心则明心。明末□益大师则以念佛时的断惑多少来配合往生四种净土。此皆是禅与念佛法门同举并扬的例子。
助念固然是为协助病危者求生净土,同时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因缘,助念虽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仍是念佛者本人。诸位应当争取受派助念的因缘,并当以感恩之心,感激成就我们去助念的人;不论为谁助念,无不是成就我们於莲邦培养莲胎的殊胜法会。所以,我希望诸位都能发长远心,来参加念佛会助念团的活动。
八、问答
问:助念的时候,是不是愈快愈好?
师:不,不可愈念愈快,否则念的人太吃力,而听著默念的人,也会急躁不安,最好是平缓的念。
问:有些人见到亡者的遗体会害怕,怎麽办?
师:没有关系的,刚去时会害怕,念佛时就不会害怕了。
问:有些人认为由於生辰八字不对,在遇到出殡的时候,就会被冲到或煞到,而倒运害病,是真的吗?
师:那是民间信仰,在佛法里是没有这种禁忌的。皈依了三宝的人,便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助念是去念佛,不仅善神护持,也得龙天护持。所以不必顾虑民间信仰的禁忌。
75.1.25.讲於农禅寺念佛会助念团.钱果苏整理
附录一:福慧念佛会唱诵内容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绕念数匝,再转四字佛号,归位毕坐念,止静)
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活动
附录二:农禅寺佛七规矩
一、殿堂
2.每晨四时半起香,行者须事先进殿堂肃立等候,不得迟到,迟到者应自动跪香。
3.进出殿堂须事先问讯礼佛,问讯时弯腰过半,不得过与不及,他人礼佛时,不应由头前经过。
4.绕佛次序:(在家众不搭衣)未穿海青者垫後,男众在前、女众在後。
5.不得在佛殿穿脱海青,不得逗留佛殿看油灯。
6.绕佛时,不得前後远隔距离,念六字佛号时两手平放在肚脐上三公分处;四字佛号则两手合掌於胸前。
7.唱诵本应两手捧之,不能卷摺及放在垫子、蒲团上面。
8.唱念须合声装严,注意整齐,不得怪腔异调,不得高低嘶喊或闭口默声。
10.止静时昏沉,请自动下座至指定地点拜佛,或自动请香板,但不得擅自出堂。亦不得弄出声音妨碍他人。
二、生活起居
1.起床盥洗,启闭门户,须轻声,以免扰众。
2.用斋时,不得嚼食出声,碗、筷、匙等不得碰击出声。应常视己碗,挟面前菜,不应左右顾视,专挑美味捡食。食毕安详默念佛号,等候结斋。
3.随手熄灯、关水,节省用水,洗浴时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後人。浴後请收拾乾净,免後人生恶。
4.持午者,於第七支香结束後,可自行先去洗浴,但浴後切勿忘记自己的工作。
5.工作时禁语,除职务必要时,宜简短轻声交代。
6.随喜参加者,於绕佛时方可进入。在殿外等候时应随声默念佛号,切勿闲谈。
八、您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中国人填写履历等各种表格时,对「宗教」一栏,多半会填「佛教」二字;换句话说,多数的中国人,自认是佛教徒,除了曾经受过洗,或已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天主、基督及依斯兰等各大小新旧教派的信徒,确知他们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余多多少少,不论由于自己或亲属等的关系,都和佛教的信仰有点渊源。
这即是说,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对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国民间而言,佛教徒的涵义很广,这就说明中国人的信仰宗教,一向是开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对水、火、风、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对儒家所谓慎终追远式的祖神崇拜,对历史伟人、名将、烈士、贞女的崇拜,对特定的石头、树木等的灵物崇拜,对历史演义及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对各种神秘现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民间大众对于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则由来已久。这既为民间所需,纵然受到唯物论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对,还是普遍地流行,这些并不是正统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秦汉时代,当时,已经有著民间信仰的事实存在,《楚辞》之中即有各种自然神的名称。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虽然由于佛经的翻译、流通,日积月累形成了汉文的三藏教典,阐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间信仰的流类,但那也只是属于研读佛经,及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士,才会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触佛教的诸佛菩萨,也和接触中国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态度和观念相同。所以,在民间的小说、故事等的传说之中,神与佛并没有差别。例如,一般民间所知的如来佛、观世音,都是从通俗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及民间故事如《观音得道》等书之中得知,不是直接从佛经的研读而了解的。
(三)灵媒与乩童
佛教的《华严经》、《地藏经》等,虽也载有各种天神地只之名,而中国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却不是出于佛经的传播,乃是来自所谓仙佛借窍等灵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灵异的感应,最普遍的是出于鸾坛,用扶鸾的方式,由乩童或笔生的口宣及鸾书等所示的诸神。最初多半是流传于民间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及神话故事中的诸种神明,但佛教在中国普及之后,也有假托诸佛、菩萨、罗汉、祖师等的名字,出现于灵媒之口及鸾书之笔的。因为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圣、贤、佛、祖、菩萨,也都可能轮番出现于任何一个灵媒之口及鸾坛的记录,此即把佛教也视为民间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间信仰之中,已掺杂有佛祖及菩萨的崇拜了。
民间信仰对诸佛菩萨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愿、祈福、消灾、免难、延寿、除病,乃至求财、求子、求婚姻的美满等,这是宗教信仰的基础动机。将佛菩萨当作诸神崇拜,也会达成所求的目的,因为一切善神都会护持三宝,并保佑信仰三宝之人;向佛菩萨求愿,即会受到诸天善神的感应,也会受到诸佛菩萨垂愍。由于佛教界普遍信仰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使得中国的民间大众,对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最感亲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既然大众以佛菩萨作为求愿的对象,当然不能说他们不信佛教。
(四)佛法僧三宝其实,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宝为归信或归敬的对象,而不是崇拜流行于民间的诸神,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归。所谓三归,便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具体称为归依三宝。
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学佛求法,并且助佛弘化、广度众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释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对两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未来比丘僧。」因此唯有三归具足,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仅止于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间的神鬼信仰类似。如果仅仅探究法义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当于一般的学者,看书做学问,与自己的信仰无关如果仅归依僧,即与民间流行的认义父义母、拜龙头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宝具足,才能学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为他们修学佛法,所以是具体地象徵著佛法。在释迦佛住世时代,僧已代佛弘法,当佛涅盘之后,更需要僧来传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又叫做僧团,每一个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称为僧人,在教化的场合,僧人即代表僧团,分头教化有缘的大众。因此,佛是佛法的源头,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为全体的佛教。
(五)宗教的层次
佛有现在、过去、未来,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称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法的基点包含著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镇、不疑等「十善」,这些便是人伦道德的人天善法。更进一步,则为解脱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脱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萨善法。其中第一阶层的人天善法,通用于世间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层次。至于第二阶层的出世善法,是超越于人天,并且超越了欲、色、无色之三界的生死轮回,进入了解脱境界,那就是小乘的圣人,称为阿罗汉的层次。第三阶层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缚,又能不必离开生死的范围;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出入于生死之间,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而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萨境界。
一切佛宝,开示一切法宝;一切僧宝,修学并弘扬一切法宝。僧宝包含凡夫的出家僧尼、小乘的圣者罗汉、大乘的一切菩萨。倘若能归依三宝,即能受到一切诸佛、一切圣者、一切菩萨、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导、提携、保护、庇佑,不论是谁,不论什么程度,都能由于各人的发心程度,和他们的善根深浅,而从三宝获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六)生天与享福
由此可见,若系善良的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论信的多神或一神,只要不违背人间的伦理,并合乎生天的条件,便可归属于佛法的第一个层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应有人的品格,当尽人的职责,并修天福,凭藉所修人天的众善福德,死后即能还生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总比由于专门作恶而招地狱、恶鬼、畜生的三类恶报,要好得多。
不过,人间寿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仍难避免报尽而死。以佛教所见,天分三类,最上无色界,其次色界,均系修得禅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系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寿命,从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个层次,一天比一天更长。最低的四王天寿命,即以人间五十年,为其一昼夜,寿长五百岁。向上依次递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为其一昼夜,寿长一万六千岁。不过当他们天福享尽,即从天上寿终,还回人间,乃至下堕恶道。享受人天福报,犹如仰天射箭,当其势尽力竭,即下堕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轮回。罗汉则已出三界生死。菩萨则虽出世间,而还入世间,广度众生。唯菩萨入三界,不同于凡夫的轮回生死,好像犯人入监狱是为服刑,司法人员及教化师虽然也进监狱,他们却是自由之身。罗汉永远脱离生死,菩萨虽处于生死及烦恼的众生群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及烦恼的煎熬,而佛是菩萨所成,罗汉也有转为菩萨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萨为榜样,那就是见贤思齐,发心修学菩萨的法门,即成为菩萨道的实践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并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萨与佛,更能成为菩萨与佛。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化区,信仰佛教称为学佛、修法、敬僧的「三宝弟子」,「佛」是菩萨道的究竟圆满者,菩萨行是「佛法」化世的轨范,「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间信仰的宗教行为,确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价值,唯其既无教义的依准,也无教团的约束,更无教师的诱导,仅靠灵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则可以配合善良风俗,否则也能破坏善良风俗,腐蚀人心。佛教则不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层次分明的教义和教仪;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于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团及教师。释迦牟尼世尊,是历史明载的佛宝;佛教教义和教仪是法宝;佛教的教团和教师是僧宝。唯有信仰三宝及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么请问: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吗?欢迎参阅拙著《正信的佛教》。
附录:日莲正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兴起了富士山大石寺派的日莲正宗,亦名创价学会,其所建立的政党则名为公明党。该宗以日莲(西纪一二二二~一二八二)为教祖,否定印度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说什么释迦是化佛,日莲是本佛;释迦佛已涅盘,乃是过去的佛,日莲才是本来佛,现在化世,而且永久化世。其虽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为专修法门,对于共有二十八品的《法华经》却只取其中的第二「方便品」及第十六「如来寿量品」,可谓断章取义;而却又排斥佛教的其他经论及所有的各宗各派。故有日本学者将日莲的宗教狂热及其排斥异己的行为,比作基督教的耶稣,其信仰的方式,与其说是佛教,毋宁说是神道教的亚流。其乃是日本民族化了的神道教,如一定要说与佛教有关,也可将之归类为「附佛法的外道」,绝对不是渊源自印度的正统佛教。
九、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改变。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罗门或印度教,一直到现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异民族的人能够接受它。
中国的道教,分成两个系统,属于哲学的系统是老子和庄子,称为道家;属于道术的系统则有金丹派和符□派。金丹派在于练丹、练气,又分内丹和外丹。内丹是练气功,外丹是谏金术,也就是把金属练成丹药,他们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够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符录派则利用符录的方法,驱遣鬼神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这被称为道教。中国的道教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学术上则有道家这么一门思想。
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前发生在印度。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约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于阿育王的缘故,传播到亚洲各地,甚至于传播到了欧洲。就东方来讲,第一个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现在,东方宗教之被公认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级宗教,必定具备三个条件:教主、教理、教团。以佛教而言,释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说的经教是教理,一代一代传承的弟子所组成的僧团是教团。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稣,教理是圣经,教团是其门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兰经是教理,信徒们是教团。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甲、佛教发生在印度
佛灭以后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渐渐产生地域性、思想性的变化。由于印度气候、语言、民族的不同,流传的佛教在思想形态上便产生了种种变化。不同的老师在各化一方的时候,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社会大众的需求,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态的派别,所谓部派佛教,便因此产生。部派佛教时期注重理论的整理和观念的辨明,有重视个人解脱的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后来的大乘佛教评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两个大部分:比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较开放的叫大众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过小乘也同样劝人家来修行,也同样传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辆小车子,也给别人一辆小车子。他乘了这辆小车子能够证涅盘、了生死,也劝人家乘这样的一辆小车子去证涅盘、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础。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盘后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间渐渐产生的佛教型态。它一开始就强调,为了广度众生,为了成就佛道,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愿众生皆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个派系:根据般若的思想,产生了中观学派;根据唯识的思想,产生了瑜伽学派;根据唯心的思想,产生了如来藏学派。今天只是给诸位一个概念。这三大学派又可归纳为二类:第一是空的,叫中观派。第二是有的,分为唯识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识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来藏派。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传播
佛教从印度向北方传播,分成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中国的中原汉民族文化圈,第二个系统是中国的边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传中国大约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梵僧,以白马驮经,来洛阳。第二部佛经传到中国,译成汉文的是《四十二章经》。以汉文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译,便形成了中国的汉民族佛教。汉民族的佛教又往外传,首先传到韩国,接著又从韩国传到了日本,日本从韩国得到中国的佛教之后,又派留学生到中国来求法。从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独厚,把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传了过去。中国的很多佛教经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难之后,被毁掉了,可是日本人却保持得好好的,这点我们应该感谢日本。
除了韩国、日本以外,还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从中国传去的。中国的佛教,通常号称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实的两宗。后来俱舍宗并入唯识宗,成实宗并入三论宗,只剩大乘八宗,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和法相宗。这八个宗派之中到现在为止,以禅宗和净土宗的势力最强。实际上,中国的寺院多属禅宗。但只修禅而不念佛的寺院为数很少,故又开出禅净双修的法门。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多半是属于学问的研究,专修的寺院和徒众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统统都要受戒,目前已没有固定于律宗寺院才能传戒,仅有少数持律、学律的僧侣,并无特定不变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国大陆,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数个。密宗从唐朝传到中国,后来再从中国传到日本去之后,中国自己的密宗就不见了。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密宗?这可能跟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系。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观念,在中国儒家思想的角度看来,是很特异的现象,所以在汉语文化圈的中国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纪,后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传的另一个系统,便首先传到西藏,后来传到蒙古,这是属于蒙藏文化圈的佛教。当时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进入西藏之后,渐渐地适应当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结合,而变成我们现在所讲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属于唯心系统的一支佛教。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传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时,佛教从印度开始向南方传至锡兰,成为另外一系。然后传到缅甸,再传到泰国及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寮国、柬埔寨和高棉等地。这是属于上座部的佛教。因为当地原来没有高级的宗教,也没有哲学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传过去之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故我们要了解比较朴素的佛教,可以在南传地区找到若干痕迹。
丁、佛教传向欧美及全世界
佛教传到欧美,最早的是属于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别是欧洲基督教的传教士们,随著殖民主义的政治势力到了东南亚及西南亚地区,接触到当地的佛教,并将佛典译成欧美语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圣典》的翻译,即是以南传的巴利文三藏为主。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书。
西藏的喇嘛适应力非常强。他们出来以后传教的主要对象是当地人。七○年代之后,西藏佛教,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极受瞩目的一派,到处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达赖喇嘛的旅游世界各地,处处造成轰动。有一位曾在英国留学后到美国的喇嘛,叫Trungpa,他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创立了一个西藏中心叫做NaropaInstitute,四、五年之间,已在美国成立了一百三十几个分支中心。虽然他于前一年(一九八八)过世之后,这些中心渐渐地一个一个的萎缩,但他的著作,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我们汉语系的佛教,非常惭愧,到现在为止,移民来美的佛教徒,都还仅在华侨社会活动,欧洲则尚无人去。其原因是我们中国佛教没有系统和计划的教育!没有基础教育,没有层次教育,更没有高等教育。中国的佛教,不是说我们出家人无能,实在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办佛教的教育,来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里,日语和英语是必修的科目,希望毕业后的佛教人才,不做国际语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传来讲,中国佛教尚在起步的阶段。
从历史看佛教,曾经历过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现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试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渐渐地又要会合成为一家了。过去小乘骂大乘,大乘骂小乘。小乘佛教说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说小乘是自私鬼。藏传的佛教骂我们显教不懂修行,没有修行的方法;汉地的显教则骂藏传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这样互相对骂的现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趋向彼此谅解、互相学习。西藏佛教有很多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我们的研究所也在训练专门的藏文人才。计划将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汉文。台湾的妙林佛学研究所,则已在从事南传巴利文三藏的汉译工作。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甲、佛教以三宝为中心
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释迦牟尼佛经过无量世的修持,最后成佛。他将成佛的过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说出来,就是「法」宝。如果没有佛也就没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无法度脱广大的众生。而且佛涅盘后,凡夫不知道佛在那里,所以要学佛法就得跟「僧」学。僧有圣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萨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为圣僧,一般的出家人为凡夫僧,住持佛法,则以凡夫僧为。圣僧在凡夫群中出现,也当以凡夫身、凡夫相来接触凡夫,化导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称为菩萨、被称为佛、被称为圣僧的,都不是他们本人所说,而是他的弟子所说或是后人所说。像印度的马鸣、龙树、无著、世亲都被后人称为菩萨,他们没有自称圣者、菩萨。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后来有人称他为东土小释迦,但他自己说仍是未得六根清净的凡夫。永明延寿禅师,后来有人称他为阿弥陀佛再来。故将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当作阿弥陀佛的诞辰。可是永明延寿并未自称是阿弥陀佛。事实上如果有人自称圣人,自称是佛,那就有问题了。
乙、佛教以四圣谛为基本教理
所谓四圣谛,一是苦的事实,二是苦的原因,三是灭苦的方法,四是灭苦以后所得的结果。
人生在世,从生到死,有苦有乐。不过,乐是苦的代价,也是苦的开始,所谓苦尽甘来,所谓良宵苦短,都说明了乐的本身,是用苦换来,乐的情况不能持久,佛法称为坏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做苦苦。人生的事实,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种类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连续。
苦的原因称为「集」,是因为自己不了解世间一切都是假的而厌苦欣乐,求到了乐,还得求安全,永远不觉安全,那就贪得而无厌。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赚钱。有了钱的不肯用,没有钱的拚命追。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为了厌苦而求乐,所以造作杀、盗、邪淫、妄语种种业。造种种业,在因缘会合时便受种种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们要讲灭苦的方法。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于涵容而有层次、正信而不迷信、神圣而非神秘。
甲、涵容而有层次
佛教是以「法」为救济,不是以人或神为救济。佛法对世间的一切法没有偏执,所以是无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对社会人心和生活有帮助的宗教、哲学、知识、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间所有善法的。佛教把善法,分为五个层次: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尽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最基层的条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当然更好。行善的定义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备人天标准,再加上禅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后得到解脱而进入涅盘的,是声闻及缘觉二乘的层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础,发大菩提心,永无止境地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馈地为众生服务、贡献,这是自觉觉他,大乘菩萨行的层次,菩萨的最高便是佛,是以以上的四个层次为基础而达到空、无相、无愿的境界。
乙、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项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体,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给我们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释迦牟尼佛临要涅盘之时,有弟子问他:「您老人家入灭后,我们怎么办呢?」佛说:「你们应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就是依赖佛所说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脱,证菩提。信教团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传,传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宝,住持佛法。以僧宝为正信的对象,并不等于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为师,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并教他修,即使他们还没有成佛,也没有开悟,出家人的形象,已为佛教作了清净离欲的表徵。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这等于是信鬼神一样;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这等于是说食数宝的书呆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这等于是拜了个乾爹娘一样。一定要佛、法、僧三宝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丙、神圣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觉到他的威力;处处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从何来;随时可给你照顾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随时可给你惩罚而又处处寻他不著;往往表现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却又未必真的对你有用。这些现象,有的是由人操纵的幻术,有的是出于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灵力所产生。佛、法、僧三宝是神圣的。佛是伟大人格慈悲与智慧的究竟圆满者:法是除烦恼证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无上正觉,下化无边众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间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的神圣而非鬼神技俩的神秘。佛教徒要发无上的大菩提心,学佛、修法、行菩萨道,以佛法帮助众生,使众生已生之恶速断、未生之恶不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离苦。还要使众生已生之善增长、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令众生得安乐,便是无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萨及活佛的形象来劝导人,而是显现众生相来劝化众生于不著痕迹之中。所以是神圣而非神秘。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甲、无神与有神之别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因为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做「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论者,有三种类别层次:1.原始形态的多种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2.中央集权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都是在众神之上有一个最大的神,统摄所有的神。中国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罗门教是大梵天、又叫湿婆神。3.唯一神论的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创造和毁灭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灵界灵体的神明统统是魔鬼,比如犹太教、基督教、回教。
乙、净化与神化、俗化之别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称福智圆满的人。以修「禅定」的功德,可得现实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进而于身后直升禅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与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于现世少欲知足、少烦恼,进而能得离苦、断苦得解脱,最后可以大智深慧度无量众生。甲、如何修布施?
乙、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乐众生的四种精进。前者的五戒是指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背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后者的四种精进,又称为四正勤。那就是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诫偈的头两句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作之恶令中止,未作之恶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长,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这四句话,叫做四种精进。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后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拔苦与乐,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如何能够劝导世人,同来修行这四句话,那就先要以现世的利益、现前的好处来使他们感动,进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为入手的方便。丙、如何修禅定?
丁、如何礼拜?读诵什么?
礼拜的方法,与合掌的方法相连。其动作最好请那一位法师或居士给你当面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