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没有梦想界面新闻·JMedia

这家快20岁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3Q大战过后这8年,腾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流量和资本为核心动能,走上了开放投资道路。但与此同时,公司逐步失去了内部的产品和创新能力,在搜索/微博/电商/信息流/短视频/云等核心战场不断溃败。

腾讯在用一种它自认为最科学的经营方式在经营一家科技公司,在实战中忽视了一家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产品创新。即便在腾讯定义为主业务的社交连接和数字内容领域,在算法时代面临头条和抖音的挑战时,也显得非常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应对。

最新的案例是微视。2013年腾讯就推出微视这个短视频产品,但在15年3月即成弃子,团队解散,最终在2017年3月决定关闭,当时抖音日活还不到百万。腾讯肯定没想到去年短视频会大爆发,尽管他们在15年小咖秀火时SNG就推出了同类产品闪咖。

从过早让出赛道,到滞后进入赛场,腾讯表现出了战略、产品和组织调动上的诸多问题。而在信息流之后,又打赢了短视频战争的这一年,字节跳动(头条)的日活已经超越阿里、百度,成为仅次于腾讯的,中国第二大日活用户公司。

过去我们常黑腾讯OMG,不懂产品不懂技术没有战略能力。其实如果细看,SNG这几年的业绩也没比OMG好到哪去。更严重的信号是,腾讯这家公司连敏捷反馈的能力都丢了。

市场还有机会,但机会不一定再属于腾讯。

Martin+James

2011年3月23日,百度以收盘460亿美元的市值登顶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一,超过腾讯的445亿美元,这是腾讯保持了五年的NO.1战绩首次被人超过。

曾经的老大腾讯当时正在反思。

那时3Q大战刚结束,腾讯赢了战争却输了舆论,骂腾讯在当时是一种政治正确。在这段口碑滑坡期,好像腾讯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腾讯传》里记载,“马化腾精力交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信仰”。”

背腹受敌的腾讯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开了十场专家座谈论来“诊断腾讯”,准备从“山寨”到开放。

11年初,在一次讨论“什么是腾讯开放能力”的总办会上,马化腾让与会的16名高管,每个人在纸上写下他们认为的腾讯核心能力,总共得出了21个答案。最后他们定下了两个核心能力:一个叫作资本,一个叫作流量。

于是后来腾讯开始宣传说“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马化腾在上个月表示腾讯还需要转型,过去业务部门经常跨界做到合作伙伴的业务上,这样不行,内部要做规范要做梳理,要把自己能做的范围定到很薄的一层。“最关键的是定位要定好,有为有不为。别人能做好的就让别人去做,千万不要去抢。”

在腾讯现在的总办分工里,马化腾主要做GR和PR工作,日常运作就是刘炽平(Martin)+James的组合,刘炽平全面负责管理公司日常运营,James负责包括腾讯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及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Martin+James这对前高盛组合为腾讯迅速推动开启了疯狂的买买买战略,搜狗点评京东58这些大型投资案例都在是他们的作品。

七年过去了。

腾讯公司的市值涨了十倍,在2018年初突破五千亿美元超过Facebook。

而曾在2011年3月拿下第一的百度,至今市值还未过千亿美元。

投行思维

Martin+James主导的大跃进式的新型开放投资模式就是不断减法,“把重复的、不盈利的、前景不好的、不擅长的统统砍掉,交给战略投资的垂直巨头去运营”。

自2011年以来,通过这套资本+流量的打法,腾讯公司市值涨了10倍。

比如15年时腾讯曾有意投资优酷土豆,操作方式参考13年的搜狗、14年的京东一样,砍掉自家业务附送腾讯视频,当时的腾讯视频负责人孙忠怀专门飞到香港阻止这笔交易,并立下可以独自做好腾讯视频的军令状。“腾讯已相继放弃了搜搜、电商等业务,再放弃视频的话,总不能一堆人天天数着钱谈投资。”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不放弃的决定无比正确,腾讯视频这个出口对于腾讯的内容战略至关重要。

把公司发展视角放到长远,刘炽平+James这两个高盛空降兵组合其实应该检讨。James作为首席战略官的角色定位就是脱离业务的实际情况去看大方向,去帮助腾讯识别未来的方向,开创新的方向。尽管做了非常多的海外投资赚了很多钱,但团队的业务内生能力并没有跟着市值的飙涨而同步增长。不止是腾讯这些年核心产品的全球化都是一团糟,现有的业务没能够成功往外拓展,连中国互联网的下沉机会也没抓到,在一个个新的核心战场不断失守,快手和拼多多这种机会都是在靠投资勉力维持。

腾讯这些年的做法偏向现有业务的扩张,没把重心放在通过创新的产品继续在中国获得市场。

更令员工不安的是,腾讯对内部项目的发展也开始变得追涨杀跌没耐心,他们开始用ROI思维衡量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一旦发现投入产出比达到上限,我就要把他干掉。

在腾讯这种功利思维影响下,腾讯对于项目是没有感情的,项目和用户都很容易成为炮灰。

腾讯另外一个判断维度是腾讯微博在复刻大V资源上没打过新浪微博,以至于用户都是太过下沉的没有话语权的三四线的小镇青年,消费的也多是“新闻里的垃圾食品”。从现在来看,下半场的移动互联网就是这群用户在主导着。

“腾讯的停服,和大多数游戏的停服完全是两回事。一般来说,游戏到了末期,玩家数量剧减,收入难以支撑运营成本,开发商才会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停服。

但腾讯式停服,往往是在你觉得这个游戏其实还有救,用点心还能继续运营下去的时候,腾讯自己先放弃了。——对长”

有意思的是,正是同一个负责人在腾讯微博被关停之后,又做了微视,当然不久后又被叫停。

头条的产品负责人陈林评价:砍掉腾讯微博和微视,是腾讯犯下的两个大错。

流量≠用户

过去是流量时代,熟人社交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便宜的流量让腾讯处在食物链的上游。

腾讯对流量一直有些迷信。但流量是冷冰冰的词,不等于用户,只是一串数字。把用户视为流量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用户的冒犯。产品统计后台显示又来了一个新用户,但他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这可能导致你对真实用户需求的深度发掘,限制你用深度的或者适度的运营方式的能力的培养。

比如对长在《腾讯养蛊:赢了市场,苦了项目》一文中评价这是很好的商业逻辑,却不是创作逻辑,

“任何项目一入鹅厂都是棋子,小众精品的项目就是炮灰,经常被牺牲掉。”

直到腾讯的大本营即时通讯遭受到了短视频的跨界打击,而且现在无所谓关系的流量其结构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原本的确定性红利吃完了,腾讯的优势就不一定是绝对垄断性的了。

而对于需要长期留存的产品来说,流量结构的变化影响更大。那些需要快速迭代的,不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事情,比如做个游戏/APP/小工具,腾讯的流量灌入策略可以很成功,比如前些年的应用宝、手机管家、浏览器和游戏。至于需要长期优化的东西,腾讯往往抽象得不够好,而且各个业务线经常单独搞重复造轮子,比如搜索/电商/信息流/云。

阿里的蔡崇信今年评价腾讯:除了获客成本低,其他不怕。

遏制阿里

为了“遏制或钳制竞争对手的过分逼近”,腾讯跟阿里自13年起开始了投资的军备竞赛,电商、支付、打车、外卖、单车、云、新零售等领域都是贴身肉搏。

关于腾讯为什么没能通过创新产品继续在中国获得市场,除了“有为有不为”的开放投资策略外,我觉得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腾讯的冷战思维。腾讯可能认为中国市场AT两强争霸竞争已经吃透了,各大领域布局已定,够实力的选手都已经成为了两家打手,双寡头格局难生变数。

几年前曾经有人问过马化腾,腾讯投了这么多家公司里,你最在意哪家?pony的回答是京东,他对能够遏制阿里的事情很感兴趣。据说他现在每个月都会跟黄铮对一次拼多多发展情况。

比如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在解释为什么摩拜跟ofo无法合并时提及,“2017年底,在腾讯和滴滴已参与合并谈判的情况下,阿里从朱啸虎手中购买了ofo的股权,获得了朱啸虎手中的一票否决权,此后再借债给ofo。自此,摩拜和ofo合并的方案基本无法推进。”

在对标阿里的投资过程中,腾讯的战略投资对财务回报的追求已经超过了战略作用,如今腾讯战投的自我定位就是“最像财务投资人的战略投资人”。比如现在腾讯的投资边界远远大过阿里,完全财务投资的项目也有很多,但阿里还在坚持要跟业务有一些结合。

通过主业赚钱做资本金,股票和债券融资做杠杆,专注投资头部创业公司,通过渠道赋能增值,腾讯这个模式已经基本跑通了,如今腾讯投资组合里的标的数量和体量都远超中国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去年11月,李朝晖透露腾讯投资金额已过千亿,投出的独角兽规模公司超过50家。刘炽平在2018年初的腾讯投资年会上也曾透露,这些企业所新增的价值已超过腾讯本身的市值。

不知道腾讯是否还记得,上一家投资公司价值超过自身市值的著名互联网公司,还是投了阿里的雅虎。雅虎今天扣掉投资阿里那部分的投资收益,整个公司的自营业务是被市场当做负资产看待的。

去年包凡对话张一鸣,问到为什么头条在上半场可以跑出来时,张一鸣说,“当初各个公司都在围绕一些旧战场或过渡站场在竞争,没有往前看。现在看来,应用商店、PC、传统的搜索引擎业务等都是过渡战场,他们还是太迷恋旧的战场或者旧的事物。现在也是一样,他们倒回来跟头条竞争,可能会影响看新事情的注意力。”

当年三大门户觉得腾讯也很low,7年前百度市值中国第一的时候肯定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掉队,5年前的WE大会马化腾还说“巨人倒下时,身上还说暖的”。

美苏争霸注定是要结束的,世界要往多极化方向发展。

组织墙和数据墙

那为什么hardcore的技术比较少?一方面是研究员跟应用层联系比较少,另外这主要是跟腾讯的业务线都是相互独立的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部门墙和数据墙的存在,腾讯做了非常多反复造轮子的事情,无法把技术架构抽象得更好来提升协同效应,也就意味着在技术上无法做深入。

灵活优先还是资源优先?

王者荣耀出海大概也是犯了类似错误。每一个地域都要单独重新做每一个版本,因为一开始没有事先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和想法,导致不同地区产品间的内部更新是不同步的,切图文案这些都是需要每一个版本单独重复做一次。

国际化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太依赖资源,没认为时机是最重要的。即不是产品先出海,不是只开发好一个产品然后适应当地语言,提交AppStore发布。而是要找一个个地图本地的运营商,要去找日本的和东南亚的腾讯,先谈商务资源再做落地活动,然后再一个个针对性来做来改。

大公司时常觉得是资源,反而不灵活。

用冗余来保证创新

产品是产品经理阅历和刻在DNA里的体现,是同理心、觉察力和想象力的混合体。

产品经理必须有执念,有坚定价值观,才能磨出好产品。

腾讯招了非常多的聪明人,聪明人在一起就是画PPT互相斗嘴,不愿干傻逼事,但是斗嘴是没啥意义的。腾讯的聪明人就是我非常适用于这个体系,而张小龙在腾讯里面就是这群聪明人里的笨蛋。

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总办都是60后70后,兴趣爱好都是打高尔夫、喝红酒、买度假酒店和从政,为什么会觉得年轻人和大众市场跟你们有关系呢?人变老了的感觉不是说我不想学习新东西,而是老东西我还消化不完。

如果老板们压根就不喜欢短视频,从来不刷不发,为什么就能做出来?一个街头卖艺的看到毕加索的画,为什么就觉得他也能画出来?你不喜欢画画为什么能画好画呢?

养蛊是你为了活着,不是为了做东西。

我一直觉得赛马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机制,十个项目死了九个半。赛马其实是一种土财主式的资源浪费,平均用力说明你压根没抓到重点,不知道最核心的突破点在哪,“是企图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庞大的资源投入,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没想清楚还要给自己的成功概率加保险的内部竞争重复建设,是追求短期出结果的打法,不是那种看准后不断追加投入冲破临界点的打法。哥们我有很多钱,可以把所有彩票都买了结果我肯定是会中奖的,不行我把整个彩票发行中心也给买了。

如何对待失败?

失败可以让人变得更强大。

赛马这种机制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失败。

但同时腾讯内部还有一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

不是说领导层缺乏创新,是teamleader不敢,因为他的错误空间太小。

一个事情做失败,底下的基层员工认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不过换个老板换个工作,钱照样领,年终奖我照样发,无非这边发的多那边多。但teamleader一定要出来承担最大的责任,这个人就不会再有更大的机会了。

高层对于一个teamleader来说,一旦做失败了,基本就不会再用他了。如果高层不再给teamleader机会,那他就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就把你调到边缘部门去混吃等死,再也没有好的报酬和发展。第二种就是单干。

跟汤道生要来各路资源做出看点路径一样,腾讯去年在公司邮件里对任宇昕兼任OMG总裁的期许是:

其他人也能打,之前可能也胜利了,但是一旦遇到了失败可能就下来了,他不会再委以重任。所谓的重任都是给予那些常胜将军,马化腾和刘炽平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我派我最精英的人去做这个事情,任宇昕也有同样的考虑指定点将林松涛和姚星。

尽管隔壁阿里85年的蒋凡早已是淘宝总裁了。尽管张志东也说,传统行业可以说姜还是老的辣,但互联网行业需领导人精力非常充沛,一周没有几十个小时全心投入,就会脱节,就不了解年轻人想什么。尽管任宇昕接管OMG快一年后,如今对快报已经失去了信心。

腾讯一直在这么做,它曾经成功过,它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人都是经验的奴隶

你的经验能帮你躲过一些子弹,也会让你错失一些机会。

马化腾是个极简主义者和直觉主义者,早在2004年,他就提出互联网公司具有三种驱动力,即技术驱动、应用驱动、用户和服务驱动,腾讯将着力于第三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腾讯传》里说,“中国的互联网很多是靠应用来驱动的,而不是靠技术。”

社交和内容产品,还是要主攻年轻人。

但是年轻人善变。

Facebook用户增长部门的头头出来做基金,大举买入亚马逊而非FB,理由是:亚马逊是规模驱动的,FB是抓住了用户行为,但是年轻用户不断会有新的行为出来,FB永远都不是安全的。

但这些年新增的拼用户理解的互联网机会,如头条快手拼多多,都来自下沉增量市场。他们用户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小白,也不在乎「五环内人士」是否能够理解,这种对以用户和体验口碑理解的偏差,可能也是腾讯一个机会都没抓住的原因。

腾讯没有梦想

腾讯的愿景是做最受尊重的互联网企业。

非常大,也非常虚,因为没人说清楚过这个愿景该如何实现。

让大家完成KPI,去帮公司做作股价,做流水,这些都没问题。但是怎么去受人尊敬这个事情,没有人去想过,腾讯也只是提了出来,缺少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支撑实现。如果腾讯真的想要去做最受尊重的互联网企业,那他应该去从根本上反思,比如管理制度,用人选拔,试错空间,组织墙和数据墙,老人与老化,都是该去做的。

如果公司的愿景特别虚且没有具体实现路径,那我倾向于认为腾讯是一家没有愿景(或者说没有强烈梦想)的公司。没有愿景支撑的决策很容易变成机会主义,他只有继续扩张的惯性而没有继续伟大的方向。

同样是喜欢天文的少年,但马化腾跟贝佐斯对于公司的理解非常不一样。他不是乔布斯或贝佐斯,他对于这个世界应该有什么是没有强烈预期的。比如我期待这个世界应该要往什么方向走,我需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样的变量,我对于这个世界应该干点什么,要对抗什么,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努力会变成怎样,他是没有意识的。

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而不是腾讯文档这种一个需求默默等8年。

所以很多问题马化腾即便知道,也只会选择慢慢改进慢慢调整。即使当年3Q大战,他也是激进式的局部开放,从你听他说这件事情开始,真正执行到位真实一两年之后的事情了。这就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会影响整个公司的态度和性格,进而体现在产品的渐进式改良上。

腾讯是一家水一样的公司。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哪有渠道他往哪里流,优点他的顺畅性很强,缺陷是他的个性非常弱,几乎没有。这样的公司没有信念,不能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又觉得其他东西太小了,没有渴望,又过滤掉了非常多的机会。不像是那种这件事特别傻逼,然后我来做也要做的事情。因为他太在乎外界对于自身的看法。

组织演进是最大挑战

今天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要确保组织可以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让组织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但是今天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组织架构都还是工业时代的科层制,像计件工人一样用KPI考核,这产生了严重的内耗和低效率,组织演进是当前腾讯百度这些大公司最大的挑战。

张一鸣曾评价腾讯把公司做错了,“你在一个非常有前景,非常长的跑道上,你就应该低空飞行。他应该把之前的利润都用到,再更深层次、给大规模的投入,他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他认为这是认知的问题。“相对来讲他们(腾讯和百度)更短视,现在为什么竞争那么激烈,因为大家一下往终极优化,往长期优化,往长期优化的话可能就压缩短期。”

张志东年初说腾讯的两大挑战之一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演进。“新技术的大潮,大数据、AI、云的快速发展会催生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升级,对腾讯来说,应该特别大的创新机遇,而腾讯的内部组织结构,尚没有做好这样的时代适配,原来完全BG化的组织结构面对这样新时代,会有不少的组织墙和不少坑。”

马化腾也说腾讯目前的组织架构形态挑战很大。“腾讯目前的组织架构主要针对C端消费者,需要合作伙伴倒逼腾讯内部组织结构升级,否则我们自己也适应不了未来的发展。让腾讯更加适应toB、toG的企业模式,不再出现与同一个伙伴谈合作,一下子来十几个部门,分头谈,说法都不一样的问题。”

05年上市后从职能线改成事业部BU制,移动互联网大潮来时及时拆了无线事业部降能力分解到各个BU,但是现在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经不是腾讯当前组织可以cover的了,所以腾讯急需再来一场组织结构大变革。

《赋能》预言了英雄的逝去和园丁的登场,以规划、预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今的挑战,管理者的核心职责在于创造一个好的能够应对变化的发展环境。如果组织想要创新创造自己,它需要打破藩篱、跨部门合作,要建立信息共享和跨部门信任机制,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状架构里减少内耗。

腾讯的股价已经从年初高点的476块港币,跌到昨日收盘时的382元了,跌幅超过20%。三个月市值跌了一千多亿美金,已经超过一个百度了。

希望腾讯不需要等到四年半后再来复盘反思。

参考材料:

1.吴晓波《腾讯传》

2.对长《腾讯养蛊:赢了市场,苦了项目》

3.小刀说股《刘炽平+James:腾讯“疯投”背后的高盛魅影》

THE END
1.中2.25亿巨奖的男子尚未兑奖即兴下注造就奇迹新闻频道11月29日,深圳宝安区一家中国福利彩票店中出了一笔2.25亿的大奖。投注站老板罗先生得知自己的店铺中出大奖后非常高兴。由于祝贺横幅还没做好,他在门口用小展架写了一段贺语:“祝贺本店彩民喜中2024137期双色球一等奖40注,奖金2.25亿”。他还买了橘子和喜糖放在店里,让进店的人吃点糖沾沾喜气。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1130/47679854.html
2.彩民买彩票中了2.25亿,老板称不知其是否知晓报道显示,开出大奖的站点在宝安区新桥街道庄村路。29日,该投注站人气颇旺,老板在门口用小展架写了中奖贺语,并买了橘子和喜糖放在店里,让大家吃糖沾沾喜气。 投注站老板曾回忆,中奖者是一位中年男性老彩民,平时很少买双色球。当天这位彩民进来买彩票时,他正在向其他人介绍双色球12亿派奖活动。这位彩民先是购买https://www.hntv.tv/news/0/1862795114225876994
3.疑云重重:“选7中7”概率仅为五万分之一上游新闻注意到,李老师在计算"快乐8"中奖概率时用到了数学工具,上游新闻将"快乐8""选7中7"的相关数据套用该公式为:C(7,20)/C(7,80)。据钱江晚报此前题为"为什么有人会花10万元投注‘选七’?概率是多少"的报道称,通过套用该公式后得出"选七中七"的概率"说人话,就是接近五万分之一的可能。"https://news.qingdaonews.com/shehui/2023-12/07/content_23517265.htm
4.中签率万分之二新股要中签难度高过买彩票IPO新规下,已有高澜股份、苏州设计两只创业板新股的打新中签率出炉:网上中签率分别是0.0231%和0.023%。也就是说,中签率只有万分之二多一点,这一概率还没有体育彩票排列3的中奖率高(千分之一)。对比去年219只新股平均0.49%的中签率,想中签难度高了20倍。 http://money.sohu.com/20160127/n435975581.shtml
5.你买过彩票吗?买“内部人员”推荐的号,真的中了8.3万!而真实原因这样,对骗子来说,总有一个人会中奖。 中奖人以及那些开始不相信没有购买,结果发现真能中奖的彩民,自然想继续合作。这时,骗子分得奖金后,还会以诚信为由,收取数额不等的保证金,然后拉黑。 “彩票中奖概率是可以根据游戏规则计算出来的。”另一名资深玩家刘先生分析,双色球一等奖中奖概率为1772万分之一,二等奖中奖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2/24/c296454.html
6.4个月内连中两次彩票大奖,概率竟高达1/30?生活中的巧合与真相4个月内两次赢得彩票大奖也是如此,17万亿分之一计算的是某人只参加两次投注,每次只买一张彩票,且两次都中大奖的概率。在数学家们看来,真正要问的是,在美国广大的彩民队伍之中,某人在其一生中两度中奖的概率究竟有多大?普渡大学两位统计学家斯蒂芬·塞缪尔斯和乔治·麦凯布称那种情况“简直就是必然”。7年时间内,在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152422
7.加拿大父女遭雷劈后中100万美元彩票大奖当麦卡锡得知这个概率如此之低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表示希望再被雷劈一次。至于彩票奖金,他会先偿还部分贷款,之后带妻子去厄瓜多尔度第二次蜜月,顺便庆祝夫妻俩的30周年结婚纪念日。 7次大难不死一买彩票就中奖 毫无疑问,这对加拿大父女算是很幸运了,但世界上还有一个男人的经历更神奇,这位男人7次大难不死但一买彩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7/27/c_128064120.htm
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据国家体彩中心参与玩法设计人员介绍,超级大乐透“35选5加12选2”玩法的奖组为21425712个,奖级设置为8个奖级,一等奖中奖概率为21425712分之一,总中奖率为6.67%。小盘“12选2”玩法的奖组为66个,奖级设置为1个奖级,中奖概率为六十六分之一。 此次上市的超级大乐透“35选5加12选2”投注方式多样,除单式投注外,https://www.sport.gov.cn/cpzx/n5649/c663415/content.html
9.揭秘彩票培训班(2002年2月27日)中奖概率从百万分之一提高到90%的宣传词。那么华罗庚的优选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它对彩票选号有用吗?记者从数学专家那里了解到,华罗庚的优选法是一种逐步排除法,比如,我们要找到一段函数曲线上的最高值,利用优选法先排除掉离它较远的数值,从而尽快地找到这个最高值,这与彩票选号不同,彩票选号不是一个逐步https://www.cntv.cn/lm/68/11/38387.html
10.羊城晚报想法一:“只冲着中大奖买彩票” 当买彩票只为中大奖,那大概率要失望了。 彩票是一种几率游戏,中大奖的可能性非常低。曾经网络上热议过一个段子:“考清华和中500万哪个更难?”一位老师给出了答案:福彩双色球一等奖中奖概率约为1772万分之一;全国范围看,考上清华的概率约是万分之三。也就是说,考上清华的概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4-10/10/content_8_670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