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在武汉城内,有一群青年,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他们在防护一线、在社区街道、在远程协同、在后勤保障岗位,践行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他们,就是武汉大学的青年。这些“90后”“00后”用行动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召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青年担当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90后”团委副书记王黄磊的心中,这几个月终身难忘。作为对口支援干部,疫情发生后,他担任武汉市第七医院综合协调组副组长,组织协调、后勤保障、捐赠联络……七医院的日门诊量高,压力大,王黄磊始终坚守在一线,“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重要关头要有责任担当。作为党员,要召之能战,战之能胜,在战‘疫’中成长,在坚守中走向胜利!”
为保证物资运送,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学生宿舍(教学楼)服务中心的“90后”团支部书记熊可,每天穿梭于学校的四个校区。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平日里他话不多,但只要群里有消息,他总是第一个回复:“好,我马上过来。”50斤一桶的84消毒液、40斤一袋的大米……无论风雨,配送必达。上个月开始,熊可的工作中又加入了运送团购物资和接送同事的任务,熊可同样一马当先。
战“疫”微视频《越是艰险越向前》和原创竖屏MV《珈的力量》,在武大人的朋友圈里被广泛转发。作为主创,青年突击队文化宣传组成员、武汉大学艺术学院“90后”团委副书记张亦旸,希望能够通过文化作品凝聚珞珈青年的力量和底气,“每一位珞珈人都在坚守,共同铸就‘珈’的力量,珞珈山就是我们养分和力量的不竭源泉。比起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有限了,但我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他们,我们与你们同在。”
战“疫”微视频《越是艰险越向前》
这是我们的家,我们必须守护她!
在这个“超长”的寒假里,武汉大学的“90后”“00后”青年学生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志愿服务、保障权益、心理安抚……到处都有着珞珈青年的身影。
1997年出生的郑欣怡,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三学生预备党员。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我是武汉姑娘,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她每天不仅要做好志愿服务,还要完成自己的课业,有时甚至忙到凌晨两三点睡觉。“累并快乐着”是郑欣怡当志愿者以来最大的感受,“虽然累一点,但是我心里感觉很踏实,因为我为家乡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能回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看樱花。”
测绘学院2019级研究生吴冲,看到了疫情蔓延的形势和工作人员的不易,“作为武大测绘学子,面对疫情,我能用我的专业做点什么?”隔离在家的他开发完成了一套疫情防控与病情监测系统,在贵州三穗县试点应用,满足政府“内防增量输入、内防存量扩散”的疫情防控需要。和吴冲一样,武汉大学的学生纷纷利用所学专业助力抗疫。“发挥专业优势,为抗击疫情做出更大的贡献,让‘互联网+’成为战疫的重要保障,为战疫前线输出‘武大测绘力量’。”这是吴冲和同学们的心愿。
“希望我们共同消除疫情带来的坏心情,把好心情、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这种感觉让我感到很幸福。”正是这样的愿望,推动着心理卫生协会的“95后”负责人吴天昊的工作。在社团指导老师马鑫的指导下,两百多名志愿者加入到心理帮扶组的团队中,推出“疫情大作战”,发放“心理疏导大礼包”,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志愿者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更多宅家同学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趣。”即使宅在家中,每一个武大的同学也会收到来自珞珈山的问候。
用青春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答卷
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一个个“90后”武大青年冲锋在前,让人们看到了当代青年的果敢与担当。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90后”护士单霞剪去长发,穿上防护服,熟练地操纵着设备,守护着病人的安危;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90后”检验科团支部书记段勇威,每天都往返于七医院和中南医院,负责传递发热患者的核酸标本,被同事戏称为移动的冠状病毒“活靶子”,病毒样本的“摆渡人”,核酸镖局的“押镖员”。
在后勤保障的一线,“90后”团支部书记程希日复一日在校园中开展消杀工作,保障着珞珈山的安全,守护着师生平安;“90后”青年讲师团成员张晗以笔为援,挖掘校内疫情防控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将正能量传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