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来因其卓越的工业制造而在全球享有盛名,而“大众集团”是德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企业,更是其在世界的一张名片。
但根据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最新财报显示,其一年的净利润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为了节约成本,大众集团决定断臂求生,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大众这次舍弃的却是德国本地的工厂!
那么大众集团为何会这样做?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开时代倒车的德国
当前世界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当中,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汽车产业,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而作为一个汽车工业大国,德国政府在遇到新能源时代的洪流时,德国政府的决策却倾向于政治站队,使得德国的汽车工业止步不前。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各国都在争相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可德国政府却想要开时代的倒车,妄图恢复油车的辉煌时代。
不可否认,德国的汽车工业举世闻名,其重工业在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化,全自动化逐渐成为了工厂生产的主力军。
这也就意味着曾经需要数十个人工做的事情,现在可能只需要一台机器,甚至有些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已经出现了“无人车间”。
人和机器抢活干,结局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可德国工会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搞事情,要求德国企业为工人加薪,并保证实习生和临时工的工作权益。
在这个经济环境都不景气的大前提下,德国工会的这一举动无疑是要那些资本家门出血,尤其是在高福利的德国,企业一旦妥协,面临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面对工人游行时,大众汽车总裁奥利弗·布鲁姆态度十分强硬,直言不讳地告诉德国工人们:“没有来自中国的支票,就没有你们现在享受的高福利和高工资。”
就拿大众汽车来说,其在德国本土的困境,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大众集团的利润与往年相比出现了明显下滑,资金链也出现很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必须做出选择,关闭德国部分工厂、削减员工薪资、优化生产结构,以期在2026年前节省100亿欧元的成本,但即便如此,仍面临着3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
而大众汽车在德国的“撤退”,很有可能在德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德国车企,在看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后,很可能会效仿其策略,将更多的资源和投资转向中国。
这样一来,德国本土的汽车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迁移和失业潮。
“在中国,为中国”
2023年,大众集团在中国的营收高达3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26000亿元,在全球范围内,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占据了近50%,而德国本土只占到10%的比重。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大众集团自然要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中国市场,以确保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与欧洲相比,中国拥有着巨量工业产能和强大的内需市场,为国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汽车销量占全球的35%,家用电器的销量占全球的38%,这样的消费能力让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另外从2024年开始,中国明确提出了吸引国际投资和促进企业落户的新目标,为此,推出了一系列对企业极为友好的政策。
一面是德国当地一些技能攻击政策,一面是中国提供的极大利好企业政策,只要不傻都知道怎么选。
因此大众集团将业务重心转向中国市场,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未来汽车发展的大方向就是新能源,而中国拥有着完善的技术和全功能性的自动化生产能力,再不入场,很可能会被时代给淘汰。
其实说是大众选择了中国市场,实际上是中国市场选择了大众,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辆,这个数据放到德国本土肯本不敢想,所以大众也知道自己的财神爷到底是谁。
因此大众在中国开展电动汽车业务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投资建设了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还收购了小鹏汽车的股份,购买了地平线公司的股份,并入股了中国的锂电巨头国轩高科。
从整车制造到三电系统再到智驾平台,大众已经用真金白银押注了中国市场,可以说是将“在中国,为中国”这六个字做到了极致。
不过大众的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德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德国经济很可能陷入衰退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但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在,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出选择,而中国市场凭借其巨大的吸引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了众多国际企业的首选之地。
结语
如今不仅仅是大众集团,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因为中国市场的繁荣和吸引力,选择在这里扎根发展。
而大众集团等国际企业的做法也再次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残酷和真实,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