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等: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三农论剑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带动下,产业融合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由此催生出许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机遇。湖南需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由过去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转型,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1.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与地标化打造“湘”字号农副产品品牌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农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现实途径。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健康安全加工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着力推进加工业集群化与地标化,着眼于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打造“湘”字号农副产品品牌,从而有效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价值链,最大程度地挖掘农业资源潜力,在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湖南农副产品供给质量的主攻方向。

(4)强化地标品牌对农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地标品牌培育与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延伸产业链,立足壮大地标产品品牌,引导形成“地标品牌+龙头企业+农户”“地标品牌+专业合作社+农户”“地标品牌+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支持建设一批与原料基地紧密衔接,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支持行业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跨区域建设规模化农产品基地,以品牌经营为纽带,推广标准化生产,带动农产品销售,增强地标品牌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挖掘地标产品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工艺特色,将地标品牌经营与自然观光、人文体验、生态休闲等融为一体,引导发展传承农耕文化、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2.着力“互联网+”农业发展催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互联网+”农业是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进行改造,有利于催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精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1)以“互联网+”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一是推进种养精准化与智能化。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的示范应用,积极推进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病虫害监测预警等精准化作业在湖南粮油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特色果蔬茶等园艺生产基地的应用,提升种植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加快禽畜水产智能感知、自动控制、无线传感、远程监控等技术集成,推进智能设备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实现养殖业的精准管理、过程可视、全程可溯,提高养殖业的现代化程度;探索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模型,推进农业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二是促进现代精深加工数字化。依托互联网加强农产品加工设施信息化装备改造,推进加工业全程智能化控制、可视性监管和产品质量自动监测,实现原料与加工品可溯互通,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三是推进农机云服务智能化。提高农机的智能化装备水平,推进农机及农业装备与互联网融合,建设智慧型农机综合服务云平台,促进农机租赁、农机作业需求与监控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实现农机实时监控与管理“一站式”在线服务。

(2)以“互联网+”引领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建设各级确权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农村土地流转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布局、农业区域等的空间化查询和管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模式,依法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互联网+”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能化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在采购、生产、营销、融资和人力资源等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示范,引导经营主体提升智能化管理能力,延伸产业链,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竞争力。促进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基地对接,开展“互联网+”与农业产业化融合示范应用试点,利用互联网整合业务链、价值链、产业链,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以“互联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公益性互联网资源开发,广泛应用“互联网+”挖掘特色农产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加强品牌培育、推介营销、社会宣传,推进特色农业多种功能开发。

3.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展农业新功能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突破了湖南土地资源规模对农业效益的制约,引领市场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资源要素配置精细化,增强小规模农业竞争力的最具优势和潜力,是建设精细农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2)推进模式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模式、经营方式,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位与综合效益。一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与载体。支持全省各地结合产业规模、生态特征、产品特色、村镇风貌等条件,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多样化、个性化休闲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型、生态融合型、民俗村镇融合型的农业综合体、农业产业园、休闲农庄等各类载体,积极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股份制公司等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将先进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与休闲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形式,开发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创意产品,创新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复合经营型、民俗风情型等经营模式,细分目标市场,量身打造产品,增强各类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提升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精准吸引客户群。

(3)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各地整合区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线路、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宣传促销、统一监管服务,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之间和产业之间的联盟,组成经营同盟或互补合作,建立产业链的利益共同体,壮大规模,提升竞争力;鼓励经营主体通过资本重组、品牌整合、要素流动,培育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经营品牌。围绕发展新模式、产业融合新业态、农耕文明传承的新方式、利益联结新机制等,着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村镇、示范园区、示范农庄创建,形成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和县级不同层次的示范体系,开展区域性示范点、特色村镇、特色庄园、精品线路等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引导各地有序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事节庆、文化民俗活动,通过乡村民俗风情和农事采摘体验吸引城市游客,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提升市场知名度。

(4)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配套支撑能力。以“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与安防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大农村改厕、改圈、改厨力度,强化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集中收运、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推广四格污水净化设施或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与景观面貌,规范农村建房,加大传统村落、文化遗迹、农房传统风貌的保护力度,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放宽休闲农业用地政策,加大对品牌经营主体的扶持,积极探索农业信贷担保合作机制,逐步推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融资担保业务,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型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及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宣传推介平台建设,积极推介各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

4.突出“三区”“三园”与特色村镇平台建设田园综合体

“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与特色村镇是聚集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分工协作,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与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共同构成农村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载体与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区,应作为湖南推进区域资源共生与聚合增值,促进农业效益最大化,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系统解决农业结构性问题的重要抓手与着力点。

5.加强农村创业创新引导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面对当前湖南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实,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亟需引导优质人力资源回流农村,为此需要完善农村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以优化创业环境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有资金、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到农村创业创新,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对农村创业创新的引导。通过政策宣传、项目引导、市场信息传递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创业创新的引导。重点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资源优势,鼓励引导返乡下乡创业者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生产生活服务业。鼓励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去创业创新。鼓励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探索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与本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作者简介:陈文胜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王文强系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陆福兴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陈文胜、王文强、陆福兴,《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8)》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THE END
1.买农产品去哪个平台最好买农产品最好的平台推荐买农产品平台哪个比较好?市面上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超级多,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几款好用的买农产品平台,这些平台为是大家提供的都是优质货源,大家可以放心随便购买,不用担心会踩雷,软件几乎全面覆盖了所有而理性的农产品,大家想要的这里都能找到,不仅商品七千,品质有保http://www.downcc.com/k/mncpzhdpt/
2.农副产品网农副产品网,农副产品网是一个综合性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提供市场行情、行业资讯,方便用户获取信息。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http://nfcpwx.org.cn/index.php?/zuhhbb=06234345.shtml
3.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平台农批市场 3214个 农批市场商户 852个 生产端 1036个 渠道端 5个 全国性行业协会 1个 研究机构 农批市场分布 商户分布 生产端分布 渠道分布 核心会员 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中国农批黄岛市场 九江果品批发市场 中和农产品大市场 黄鹤楼茶业市场 华西国际农商城 https://apsp.cawmdata.com/
4.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是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的有关要求,建设运营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https://www.fupin832.com/
5.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平台农批市场 3214个 农批市场商户 849个 生产端 1034个 渠道端 5个 全国性行业协会 1个 研究机构 农批市场分布 商户分布 生产端分布 渠道分布 核心会员 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中国农批黄岛市场 九江果品批发市场 中和农产品大市场 黄鹤楼茶业市场 华西国际农商城 https://chinaapsp.com/
6.农副网农产品在线交易农业网中国农副网 - 农业电商平台,提供农产品交易,农副产品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报价,农业信息资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推广等服务内容,让您安心享受农产品网上交易的乐趣!http://nac88.com/
7.惠农网惠农网作为专业的线上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免费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了解中国农产品价格行情,进行农产品批发和农产品交易。买卖农产品就上惠农网。http://www.cnhnb.com/
8.一周物流事件丨中通上线电商件业务,京东物流与Today便利店达成8月26日消息,南京邮电大学官方微博近日宣布,联合苏宁成立国内首个快递学院,面向全国快递行业从业者公开招募首批学员100名。 4、阿迪达斯将携手Zalando,提供当日或次日达快递 8月27日消息,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近日宣布,将与德国服装鞋类电商平台Zalando合作,为法国巴黎客户提供快递服务。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324574504&efid=mz0Z4W3uWcn7mdelEUR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