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孕育出的大米粒粒香甜,宁夏盐池生长的滩羊肉质鲜美,赣南丘陵产出的脐橙汁多味浓……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成就了我国丰饶的物产。
如何助力来自“小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大市场”?参与本届农交会的嘉宾和专家认为,强化品牌管理,做好营销服务,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着力打造品牌
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发力。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商务经理裘佳泽向记者讲述了畜牧区域公用品牌面临的问题:“不少地区畜牧产品大都卖给了大型龙头畜牧加工企业,贴着别人的品牌标签。即使该地区畜牧产品的品质、味道都很好,名气却不响。要让这些优质畜牧产品真正代表区域走出来,屠宰、冷冻、物流、营销等各环节都要跟上。”他还提到,系统的品牌建设可以提升产品溢价,市场端品牌溢价会进一步倒逼该产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供应链和创新链融合,推动业态升级、企业成长、人民增收,让品牌效益真正惠及一方。
顺畅产销对接
当前,我国不少农产品面临滞销难题。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效益高”,成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的关键一步。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农交会。”宁夏江洋汇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洋拿起一根黑甜糯玉米说,公司拥有3000亩种植基地,开发了鲜食糯玉米真空包装、谷物营养代餐粉等产品,但是因为远在西北内陆地区,很难对接到需求量大且稳定的采购商。通过农交会,该公司分别与浙江和福建的大型采购商取得联系,期待能够签下集中采购大订单。
对脱贫地区来说,产业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西安毅朝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毅朝介绍,2018年以来,合作社先后与70户建档立卡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带领他们种植“户县葡萄”。果子成熟后,合作社会制定帮销计划,介绍客商帮助脱贫监测户进行销售。据了解,目前“户县葡萄”种植面积6.6万亩,年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为拓展销路,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连续举办了13届“户县葡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户县葡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助力扬帆出海
临近春节,年菜又将在全球华人的餐桌上编织起浓浓的年味与乡情。近年来,年夜饭餐桌上出现了一个新变化——烹饪便利的预制菜越来越常见。“中西美食文化的深度交流,能为农产品和预制菜出口注入更多的故事性、独特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广东省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在菠萝、罗非鱼等传统出口农产品的包装和品牌故事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大力开发预制菜产品,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打造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预制菜出口金额达3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首席专家张明杰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全球贸易整体低迷,农产品出口的外部需求不足;二是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农业外贸企业市场开拓风险加大;三是传统农产品出口优势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难;四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出口促进手段较为薄弱。他建议,可学习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科技引领和制度创新占据高端市场,聚焦单品整合资源,通过政府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增强品牌影响力,扩大我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市场。
一系列有利于农产品扬帆出海的政策措施正陆续出台落实。11月份,商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大促进支持力度,培育高质量发展主体。指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为出口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直以来,海关通过加大企业对外官方注册的推荐力度、设立鲜活易腐农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助力我国农产品‘走出去’。”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林少滨说,下一步,海关将继续打好政策指导、便利通关、技术标准服务等“组合拳”,支持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