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当下我国财政支农的直接补贴策略已经改变,未来将会逐步转向财政金融协同的间接补贴策略,这可以从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窥见端倪。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以来,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5月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政策转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金融助力、支持农业发展既是适应市场变革的“应变之策”,也是增强现代金融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贷与农业生产投资的理论关系

有研究表明,家庭特征、金融支持、信息支持是影响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投资的三大因素。其中,以信贷资金支持为代表的金融支持会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在农户家庭收入、耕地面积、农产品市场需求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农户会因为获得农业信贷资金而有较强的意愿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比如,家庭农场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开展农业生产经营,而通常意义上的家庭农场自有资金较为有限,获取信贷资金对于提升家庭农场风险承受能力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信贷资源的配置策略又会对农业生产施加可变的影响,此种交互影响更加证实了金融机构供给和服务能力的改善对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贷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业信贷的普惠性和平等性理念。农业信贷业务的定位始终围绕着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展开。可以说在商业银行开展农业信贷业务的初期,对于农贷产品盈利能力的诉求被显著削弱,其更被鼓励获取较为微薄的利润从而帮助农户解决资金匮乏、农业产销机会不平等等困难。因此,农业信贷更侧重于服务“金融间接补贴替代财政直接补贴”。无论是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还是家庭农场,金融机构对其从事农业生产没有职业分工上的歧视,因此在获取信贷资金上也相对平等。农业信贷要服务于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信贷的普惠性、平等性根植于城乡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农业信贷借助普惠金融的叙事逻辑赋能城乡产业集群,最终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二)农业信贷的需求侧发生深刻改变。传统农户是农业信贷业务最为朴素的受众对象和客户群。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信贷市场的需求端涌现了包括新型专业大户、新型家庭农场、新型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一类新型农业主体。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使得农业的投入周期和回报被人为拉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市场定位鲜明,对农业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流程有着更为精细化的融资需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其一般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关系。因此,如果金融机构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则会导致信贷供给与需求的错配,进而导致旗下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

(四)农业信贷业务风险具有分散性。除了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供需关系的周期性波动、农户个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均会构成农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农业信贷领域的风险具体可以概括为自然风险、商业经营风险和农户道德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各类气象灾害、极端天气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毁损,农户主观上即使有归还贷款意愿,客观上也失去偿债能力。商业经营风险是指农户由于对供需关系、市场演变把握不准,导致农产品滞销、价格大幅下滑而账面亏损巨大。农户道德风险包括两类,一类是农户主观上没有归还意愿的套取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欺骗行为,如果金融机构操作不慎又会为各类贷款诈骗、骗取贷款等犯罪提供温床;另一类是农户对农业信贷的性质认识不清晰,把信贷误认为补助或扶贫资金的一类行为。

现阶段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二)农信担保不能完全覆盖农户个人信用。农户的个人信用风险无法通过农信担保公司的担保行为加以化解。一方面,农信担保公司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在实际提供担保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需要借款人提供反担保。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在申请贷款时隐瞒信息,农信担保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严格把关,使得贷款存在风险。一些地方尝试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也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资信水平较弱,且没有其他信用凭据的缺陷。因此,农户信用体系不单单是一个贷前参照体系,更是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稳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未来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主要路径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人口、土地和资本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范围、农业经营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而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一)不断拓展农业信贷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首先,农业信贷可得性要求农户获取信贷的场景能够嵌入农户的生活居住条件,比如农户在田间地头办理农贷申请,客户经理携带设备上门办理大额贷款都是较为典型的场景。部分省市的金融机构还通过利用农业农村大数据、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对农贷应用场景进行完善。其次,由于农户的脆弱性、农户对农业经营风险的不耐受,农业信贷的数字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有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在对传统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升农户对正规信贷的可得性,进而促进农户创业。

基于农村客户贷款具有额小面广、量大普惠的特点,传统的信贷模式效率较低、获客成本高,在机构、渠道、数据等方面容易形成“割裂”,难以形成合力。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信用风险授信系统,利用线上触客和授信,既实现了支持“三农”融资贷款需求,也保证了风险可防可控。

(三)立足各地本土产业发展方向配置信贷资源。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如降水量、光照、积温等自然因素,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各地城商行,均根据属地银行的自然资源禀赋展开农贷产品设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农业信贷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四)结合各地农业生产特点延长金融服务链条。目前全国各地的涉农贷款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依托土地和农业资源,如江西吉安首创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江西彭泽面向有节水项目融资需求企业的“节水贷”等。二是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核心,如茂名的“荔枝贷”、兰考的“大棚贷”等。三是基于人群作为划分依据,如云南永平农商银行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务工安心贷”,许多地方银行针对农村妇女设立的“巾帼创业贷”“巾帼信用贷”“巾帼芳华贷”等。事实上,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链条并非止步于种植、育苗阶段。包括农作物田间管理所需的灾害预防、农作物丰收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均有配置信贷资源的可能。

THE END
1.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保持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https://www.agri.cn/zx/xxlb/fj/202412/t20241203_8695365.htm
2.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适时加力贷款温彬社会融资规模增量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13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946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记者表示,7月份为传统信贷小月,月内贷款投放普遍呈季节性回落,在季节性效应、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HLK1930514R9P4.html
3.涉农贷款统计口径(仅参考).pdf涉农贷款发放情况,为国家制 定政策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 银监会建立了 《涉农贷款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并 于2007年9月起实施,之后人总行调统司于08年 1月下发《关于 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补充说明的通知》(银调发[2008]5号),对制 度中的部分指标口径进一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31/7035136001003036.shtm
4.何为涉农贷款?2024年金融机构金融统计修订,将“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更名为“农村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更名为“城市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涉农贷款”,同时新增附加统计“县城城区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需要重点关注,此次修订对城市区域口径进行变更,原先县以下的区域均属于农村,发放贷款https://www.360doc.cn/article/74671129_1113984668.html
5.农户贷款统计口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建立了《涉农贷款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并于2007年9月起实施,之后人总行调统司于08年1月下发《关于<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补充说明的通知》(银调发[2008]5号),对制度中的部分指标口径进一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hml31v5.html
6.涉农贷款统计口径(仅参考)精选文档.doc资源制定政策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和 中国银监会建立了《涉农贷款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 [2007]246号),并于2007年9月起实施,之后人总行调统司于 08年1月下发《关于<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补充说明的通知》(银 调发[2008]5号),对制度中的部分指标口径进一步明确。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xv19891105/69943289
7.2024年信贷调研报告汇总8篇贷款用途由原来的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转变为建房、修路、规模化养殖等新农村建设,贷款金额由以前的1000元-20__0元发展成10000元-100000元,统一法人后审批贷款直接上报县联社,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按照机构改革,设置信贷调查人员一人,如每个机构每月上报10笔贷款,每月合计360笔,根据万源的地理情况,平均每天调查5 笔,http://www.yueduku.com/fanwen/diaoyanbaogao/893/893529.html
8.农业银行2023年新增贷款2.85万亿元人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人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3.5万亿元,增速37%,余额、增量均居可比同业第一。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户率先突破300万户,达354万户,新增101万户,客户数、客户增量保持同业首位。普惠贷款新发放利率3.67%,较上年下降23BP。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专项政策,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45万亿元,增速25.6%,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3283028104126.html
9.大小银行争相公关央行定向宽松货币流向或存疑沟通过后,该行的财务部门也就忙开了:火速整理小微企业贷款数据。因为很显然,之前几家银行显然调整了小微贷款口径,上报的数据口径与其年报数据口径不一致。但怎样调整口径才能符合定向降准的条件?这是个难题。 定向降准还是全面扩张 除了对小微贷款统计口径的疑惑,还有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全面宽松的猜测。对此,央行在其官方https://m.loupan.com/hrb/news/201406/1325867
10.央行:降准还有一定空间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面临一定约束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5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提到,年初降准的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还有一定的空间。人民银行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https://www.wogoo.com/sq/w/fb18831449da475ab3307dc69dfb9ae6
11.学习资料2024年第2期时间: 2024-03-21 点击次数:103次目 录 ●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3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5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https://hjxy.sicau.edu.cn/info/1268/9495.htm
12.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4传统宏观政策理论以新凯恩斯主义短期逆周期调节为内核,对中国等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适用性越来越弱。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宏观政策理论的缺陷,更适用于作为宏观政策评价的理论依据。本报告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操作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并为2024https://m.gmw.cn/2024-02/04/content_37131365.htm
13.新华每日电讯微报纸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得率为47.9%,较2017年增长两倍多;普惠小微授信户已超过6000万户。 “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张文红介绍,一季度,企(事)业http://mrdx.cn/h5/mrdx/content/20240419/IssueIndex.htm
1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28期(总期127期)在线培训课程一方面,上市公司应认真评估市场风险,不将并购重组作为短期撑业绩、提市值、保壳养壳的手段;另一方面,在筹划实施并购重组时,决策者应当切实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等具体情况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做精主业、增强内功作为项目可行性的判断标准,将审慎理念贯穿并购重组全过程,坚决防止脱离自身实际的盲目投资、无序扩张。二是驰而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