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功能的典型指向(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对于农村学校的初中生来说,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家国情怀的含义、农村初中生的素养状况及必要性及培养策略四个方面阐述培养农村初中生家国情怀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字:农村初中生;家国情怀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一)基本含义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身为中国人本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宽广胸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统一天下的期望,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从古人的诗句言语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高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以及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
家国情怀的含义是多样的,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君子文化的发展而来的,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中的“仁”“仁政”“仁义”到两汉时期的丰富发展成“天人合一,使国家与社会治理有关,再到宋明时期进行了新的阐释,使君子上升到哲学范畴。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特殊时代的思想产物,它在塑造中国人民的性格与品质上影响深刻,总而言之,家国情怀使个人对自己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爱意,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一种美好的理想追求,也是一种对国家高度的信任与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体现。
(二)时代内涵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晰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观念和行动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更为清晰准确的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家国情怀在五大素养中最具人文特色、最能贴近人性,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是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
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是:“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是历史功能的典型指向(核心价值观),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农村初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现状及培养的迫切性
首先,在人的一生中,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是学生构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这时的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比小学阶段又较繁重,又因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原因,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有叛逆、迷茫、和失落的情绪。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孩子,家庭教育部分本来就缺失,眼界不广,形成的个性也是让人担忧的个性。
其次,现在的初中生,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稳的国度,因此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理解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屈辱和悲痛,更不能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可以让学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先烈们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在国家层面的的追求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在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相互连接,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中常常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和消极的状态,但是如果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上一节历史课,教师往往就是朝着教学目标这个前进的。在历史教学前,甚至是初中教育教学前都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树立了长远的,宏观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点点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事件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上去看。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事物的古今历史,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整个事物的真实情况之后才能够感受到。对国家,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同身受的,客观的理解事物。
例如在讲“敌后战场的抗争”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主要战争与领导人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共产党人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概和各种战术过人的智慧,体会共产党及全国人民为了祖国,为了民族解放的反侵略精神。这些都是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中的重要部分。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情境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可以将历史在线,将以前发生的事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仅能够再现当年的历史。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真正的体会到家国情怀这一素养。并产生接纳家国情怀的想法,真正做到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情境创设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例如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录像纪录片。这些资料使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甲午战争的影片,当时黄海日战中,邓世昌在没有退路的过程中毅然而然的开着舰队冲向敌人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近代先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的爱国情操。使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去感受学习历史事物本质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三)加强学科联系,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这一素养虽然是历史学科的素养之一,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也会体现在其他的学科中。从客观的现实条件来看,历史这一课程在初中课程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仅仅只靠历史这一门学科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长期保持和发展。因此在初中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让家国情怀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农村学校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家国情怀无论怎么变,在当今社会的当今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文化的同时,产生对社会,国家,民族有高度的认同感,做一些有责任担当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再良.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J].考试月刊,2008(07):37.
2、龙布加.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84.
3、百度百科:《家国情怀》
4、郭善勇:《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