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14
《了凡四训》电影视频,时长2:45:06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号了凡,以号名于世,祖籍嘉善(今浙江嘉善),迁居吴江(今属苏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宝坻(今天津宝坻)知县。在任期间,勤廉爱民,为民谋利,颇有政绩。后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等职。
袁了凡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博学多才,在历数、律吕、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了凡四训》、《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等。其中,《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提升自我修养,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袁了凡家训
袁了凡家训主要有《了凡四训》和《训儿俗说》两卷。
《训儿俗说》则是袁了凡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通俗性阐释来对儿子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一本书。全书包括《立志》、《敦伦》、《事师》、《处众》、《修业》、《崇礼》、《报本》、《治家》等八篇,系统阐述了做人、治家应遵循的规范,要求儿子要立志为大人,与人相处要心存宽厚,指出“治家之事,道德为先。道德无端,起于日用”。诸多阐述,对于今日治家教子仍很有启发。
《了凡四训》是以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黄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天津市宝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宝林:
《了凡四训》其实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一本家训,现实生活中,《了凡四训》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副总编辑姚立军:
了凡是一个注重家训家教、注重乡贤的思想家。《了凡四训》首先是对自己家庭,对自己儿子教育的一本书,但是后来呢,成为了对老百姓教育的一本书。
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提出了“立命”说,认为命运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并提出了“改过”“积善”等治心修身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朱鸿林:
袁了凡对明清以后社会思想影响很大,我想对今天有意义的,第一就是他的立命之学。立命之学的精粹就是说,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这个命运加以改变的。而这个做法就是时常要反省,把自己做的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对自己做的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
●袁了凡家训摘编
立命之学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易经》是为君子谋划如何趋吉避凶的,如果说天命是不可改变的,吉还怎么可以趋,凶还怎么可以避呢?《易经》的开章第一义就说:“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有许多福报。”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①必记。
【注释】
①纤悉:细微详尽。唐·孟郊《秋怀》:“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我准备了一册有空格的本子,取名叫《治心篇》。早晨起来坐在县衙大堂上,家人带出交给门役,放在公案之上,所做的好事、坏事,再细小的也不遗漏地记录下来。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①己之邪。
①闲:限制,防止。《周易·乾卦》:“闲邪存其诚。”
向上,应要知道报答国家社会栽培的恩惠;对下,应尽自己的责任,要建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向外,要在别人困难时周济别人,向内,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①二字,耽阁②一生。
①因循:沿袭、承袭,多保守、守旧含义。也指迟延拖拉。
②耽阁:同“耽搁”。
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业不广,就在于“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啊。
改过之法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凡是要改正过错的人,第一,要生发出羞耻之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羞耻心,就会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就会沦为禽兽。”所以,发羞耻心是改正过错的关键。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第二,要生发畏惧之心。天地在上,是不会被欺骗的。我们的过错虽然很隐蔽,但是天地明察秋毫。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第三,一定要生发勇敢之心。人们不愿意去改正错误,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缘故;我们一定要振作精神、发奋努力,不要迟疑,不要等待。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大抵最好的改过办法是修心,可以很快地使心地清净;不好的念头刚一萌动,就能立即发觉,一发觉就能立即熄灭它;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要通过明理来消灭它;如果明理也不能做到,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
积善之方
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①者真,袭迹②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①根心:发自内心,自觉自愿。
②袭迹:注重形迹,沿袭他人的行径。
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的。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①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①吕文懿:即吕原,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大臣,入内阁,逝世后追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懿。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刚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当时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就像对待泰山和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辱骂他,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佣人说:“这个人喝醉酒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以行善之心却做了不善的事的例子。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小到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镇,凡是对大家有利的事,最应该去做。或是开辟水道来灌溉农田;或是建筑堤岸来预防水灾;或是修筑桥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饭,救济饥饿口渴的人。一有机会就劝导大家,齐心协力做有益的事,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劳。
谦德之效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①,纵发亦无受用②。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①远器:远大的气度。
②受用:得益,享受。
那些满怀傲气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气度,纵然是发达了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忍心使自己心胸狭隘,从而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报。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诲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这尤其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有志向,就像树木有根基。立定志向之后,还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
交友之道
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
——摘自袁了凡《训儿俗说》
立志于学习之时,首先要追求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交友之道,以信为主,出言必吐肝胆,谋事必尽忠诚。
交朋友的道理,在于以诚信为主。所说的话一定要发自肺腑,为人谋划事情一定要竭尽忠诚之心。
能随处求益,则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若执己自是,则圣人与居,亦不能益我。
人若能随时随处寻求上进,那么三个人一起走,也必有一个可以做我学习的老师;如果固执地自以为是,即使和圣人一起居住,也不能获得任何益处。
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
人有短处,要当面指出。还需用十分真诚的态度,才可以说出几分话来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