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前六卷翻译完毕,徐光启知不能得立即得后面的内容了,遂即准备了刻印。首先其代利玛窦撰写了《几何原本引》,以利玛窦的口吻阐明了《几何原本》的高明,赞扬了利玛窦的老师克拉维乌斯神父的贡献,讲述了翻译此书的缘由和过程等。然后,徐光启有撰写了《刻几何原本序》和《几何原本杂议》。在《刻几何原本序》中徐光启阐述了数学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传统数学流传不再的遗憾,赞扬了欧氏几何的作用之大,为推广算学,由此“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在《几何原本杂议》中,其细说了自己学习《几何原本》的体会,说《几何原本》有四不必疑和三至三能,是“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于人”等。随后付梓,刻印了第一版。接着,徐光启的父亲在京去世,徐光启遂即扶柩归葬返回了上海。1610年4月,利玛窦去世。同年秋天徐光启又回到了北京。越明年夏,京城大雨多日,徐光启在家闲置,与庞迪我和熊三拔二人将前译《几何原本》重新审阅一遍,增订修补多处,作《跋几何原本》后,再次出版。在《跋几何原本》中,徐光启回顾了翻译的过程,并感慨地说:“绩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渴望再次翻译后九卷的心情溢于言表。自此,《几何原本》在国内流传起来。
5.结束语
《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之经典,它被翻译成中文,是一个在特定的年代发生的特殊事件。它翻译成中文的过程既有磨磨蹭蹭的阶段,也有急速前进的阶段;既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步履艰难的时刻,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主要是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但也有其它一些人的参与。特别是前面的瞿太素和张养默。是他们首先开始翻译了第一卷。我们知道第一卷中包含了很多几何概念。是不是他们首先给出了这些概念的中文名称呢?他们又是如何给出的呢?这是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资料1、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2、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M].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3、裴化行.利玛窦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4、徐光启.徐光启著译集[M].上海:海古籍出版社,1983。5、徐光启.徐光启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梁家勉.徐光启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9、方豪.中西交通史[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7。10、沈定平.瞿太素的家事、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中国史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