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80后新闻媒体人,是企业创立者,也是优质生活家。而立之年,她跳出舒适区再出发,带着八岁的儿子、六岁的女儿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她是异乡求学者,是又酷又美的妈妈,也是温暖的妻子。一路走走停停,多重身份的转换、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力,让她娓娓道来的文字里随处可见趣味的瞬间、智性的光辉。
请记住,你的生活,该是百花齐放!
《像世界一样宽广地活》作者曹頔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有趣的人生刚刚开始
文/曹頔
坐在便利店里,我买了一瓶酸奶,望着窗外人来人往。此刻正是放学的钟点,黄色的校车闪着警示灯一辆又一辆接踵而至。门一打开,孩子们像放飞的鸟群,瞬间涌向了我所在的小店。上幼儿园的小男孩好奇地摸着货架上的每一种零食,高年级的小学生轻车熟路地买一盒炸酱面,加热好了在我身旁坐下,吭哧吭哧吃得香。
我的孩子们还没来,于是我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开始写作,就在那摆着几罐番茄汁油腻腻的小桌上。不时有孩子走过来抽出我左手边的抽屉拿走吸管和塑料勺,一位满头是汗的快递员站在我背后吃关东煮。带着小孩的老太太经过,对孙女说,你看这个姐姐在写作业呢,她在做什么呀?
我转过身来笑一笑,在写东西喽。
这本书的大部分稿子,就是这样写完的。
当然,我渴望有一间宽阔静谧的书斋,屋内微风拂面,窗外绿树成荫,桌上的郁金香刚刚张开,唱机里播放着玛祖卡舞曲。孩子不闹,手机不响,白日只需伏案,夜里一杯睡倒。
可惜此情此景从来就没出现过。
说来奇怪,渐渐地我已不想让它出现。
我回忆起2013年的夏天。有天我对妈妈说,我还想带着孩子一起去美国读书,你能不能帮我?她眼睛也没眨一下,点点头。一晃眼,读书,实习,生活,两年很快过去。
毕业以后,我们从纽约回到了中国。2016年我们一共搬了三次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场期盼已久的典礼,而是一次又一次把洗发水从浴室架子上拿下来放进白色收纳盒,然后捧着它坐上车,再放到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架子上。
他们都说我是个爱折腾的人。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为什么三十多岁了去读书,为什么在事业小成的时候去读书,为什么有了孩子还去读书,为什么敢把丈夫留在国内去读书即使在纽约这样一个无奇不有的都会,人们也会讶异于这样的举动,他们会悄悄查看我的家庭信息表,率直的人会问,Areyoustillmarried
是的,对女性来说,无论社会角色多么成功,我们仍须兢兢业业经营私人生活,方能避免被一股巨大的惋惜之情所淹没:可惜没有稳定男友,可惜孩子没什么出息,可惜丈夫在外已有他人,可惜最后孑然一身
如果你在乎这些声音,那么一切都是可预期的。而我喜欢开放式的结局,我不想为了守住眼前的一寸而放弃身后的广阔。
那么,两年求学,我得到了什么呢?
很奇怪,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真的,一个都没有。
这不是一目了然嘛,他们说,你拿了个名牌学位,小孩过了语言关,一举两得。
的确,这是实实在在的永远不会消失的收益。不过我想大家也知道,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我付出了一些代价,学费,脱发,缺觉,以及,不再天真。只有最后一项偶尔让我惆怅,但也属于预料之中。
可是,我却在这里得到了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体验。这所位于闹市中心浅窄挤迫的校园,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思考空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各种可能。如果说三十岁之前,折腾是为了好玩,那么从现在开始,则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有趣。
这本书也许是一个女性关于自我的励志故事,但我不想成为你的榜样,或者教你什么道理。这是一段属于我的旅程,我在走,你在看,我只是想让你看得更清楚一些,却不是在催促你更努力地追求。自我乃是这世上最宝贵然而却碍事的家伙,时刻为它大张旗鼓地呐喊,并不会成为你的现实武器。应随时准备弃之如敝履,方有获得尊严的可能。
我所希望的,是无论你身在何处,永远有改变现状的选择;是不管你曾获得多少勋章,始终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真相。
感谢我的丈夫,他总是对孩子说,你们的妈妈是我最重要的投资,她的未来和你们一样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