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我苏网积极参与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组织的“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以文化为内核,策划推出“云赏大运河”、“运河百问”、“大运河进行曲”、“大河之上”等内容多元,形式丰富的新媒体产品,深入宣传运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成就,在今昔对比中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
第四十一问中国大运河完整性、真实性状况如何?
中国大运河满足《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关于遗产完整性的要求,申报的大运河遗产展现出大运河从春秋至清代的完整历史时空演进格局,十大河段都有代表性段落与节点分布在遗产区内,遗产类型完备而丰富,遗产区足够大,符合整体性、无缺憾性要求。大运河遗产各组成部分有实质性的功能上的联系,对大运河遗产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均有着独特的和不可或缺的贡献。因此,大运河遗产符合完整性要求。
从总体现状上来看,现存的大运河遗产从春秋至清代的历史格局基本上是完整的。北京至杭州的京杭运河一线河道和遗址基本完整。其中济宁以南,河道连续,局部新航道与老河道并存;北京、天津、河北境内仍有连续河道,并且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能;山东境内的大运河不连续,根据现存的间断的河流与已调查确认的河道遗迹,仍可判定出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的主要线路和完整的演进历史。洛阳至淮安的通济渠一线:河道约存1/3,遗址呈点状分布。其中河南商丘以东至淮安现存连续河道及遗址,已经通过考古勘探确认;洛阳经郑州、开封、至商丘之间,受历史上黄河摆动冲刷影响,河道遗址难以完全确认,但通过局部留存的驳岸、桥梁和古河道遗迹,仍可明确通济渠的大体线路。洛阳至临清的卫河系由历史上的白沟、永济渠、御河相继演进形成,持续利用至今。从杭州至宁波的西兴运河、山阴故水道、虞余运河、慈江、刹子港等河道,与曹娥江、姚江的部分段落一起构成了历史上浙东运河的主线。
大运河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承载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要素在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体、位置和布局方面具备较好的真实性,所有仍具备实用功能的遗产要素具备用途和功能的真实性。大运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精神和感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真实性。
大运河遗产目前在用河道仍具有至关重要的航运和水利功能,反映了大运河作为活态遗产的特点。由于历史与自然原因而成为遗址状态的河道、水工、管理设施等遗存具有真实的位置、环境和材质,反映了大运河的设计、功能和技术。城市历史水系、历史街区等具有真实的位置、功能和格局,真实的承载了大运河作为沿线民众精神家园所带来的归属感。大运河遗产符合真实性要求。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凤山水城门
第四十二问中国大运河的遗产区的边界怎么划分的?
中国大运河遗产区边界的划定原则参照中国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和各省、市规划,按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世界遗产遗产区范围的规定,遗产区界线按照各组成部分所含要素的特性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划定,界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有堤的河道:原则上按照外侧堤脚线界划,遗产区为包含河床、河滩地、堤顶及两侧堤坡的带状区域。
(2)无堤的河道和湖泊:原则上按照河湖岸线外扩5米界划,遗产区为包含河湖水体和驳岸的区域。
(3)水工设施:包含于所处河道的遗产区内,不单独界划,必要时局部外扩河道界线以包含整个设施及其下部基础。
(5)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城市规划中确定的风貌良好且受重点保护的区域界划。
中国大运河遗产区图
第四十三问中国大运河遗产区保护管理有什么要求?
中国大运河遗产区保护管理有以下要求:
(1)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除文物保护、防洪除涝、船闸及航道建设与维护、水工设施保护和维护、输水河道工程、港口整治与建设、跨河桥梁工程等工程外,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2)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不得建设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对已有的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3)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产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危害大运河遗产安全、破坏遗产环境的活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4)在大运河的遗产区内,除防洪调度、应急调水及工程抢险需求的特殊情况外,不得损害或清除运河历史遗存或其他文物古迹。
中国大运河遗产区界桩
第四十四问中国大运河的缓冲区是怎么划分的?
(1)围绕带状遗产区的缓冲区:以遗产区界线外扩一定距离划定,形成沿河道的、通廊式的景观保护地带,防止新建筑对河道形成压迫感,维护河流生态安全及和谐的水岸景观。原则上,处于密集建成区(城市、镇的建成区)的外扩30米;处于城郊、乡村地带的外扩80米;处于农田、大面积水域环境的外扩300米。同时,若有比较重要的道路、铁路、河流与遗产区界线距离适宜,可作为长期控制建设的界线时,则以道路、河流、铁路为界。
(2)围绕点状、片状遗产区(建筑物、构筑物、大型水工设施及其遗址)的缓冲区:依据遗产区外围的地物或地形划定界线,如道路、沟渠、山脊线、桥梁等,围合整个遗产区,形成一定规模的遗产景观,保护遗产区内部的空间感不受干扰,维护传统或遗址氛围。经过这样划分,中国大运河的缓冲区的面积为52747公顷。
中国大运河缓冲区图
第四十五问中国大运河缓冲区保护管理有什么要求?
中国大运河缓冲区管理规定:
(1)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建设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对已有的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2)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产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危害大运河遗产安全、破坏遗产环境的活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3)进行建设工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至三十二条规定,由建设单位事先报请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4)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的建设用地必须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5)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大运河遗产历史环境和空间景观的建设活动。
(6)在大运河的缓冲区内不得修建风格、体量、色调等与大运河遗产不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中国大运河缓冲区界桩
第四十六问中国大运河遗产面临哪些发展压力?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沿线城市正经历着迅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大运河面临着一定的城乡建设压力和水利航运建设压力。
一是城乡建设压力:由于大运河沿岸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是城市发展的繁华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中,运河沿岸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建筑。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之间便捷交通的需要,运河沿线也兴建了一些横跨运河的公路及铁路桥。针对这些情况,2008年开始,运河沿线省级、市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公布了大运河遗产各类保护规划,保护规划中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规定严格的建设报批程序。遗产地政府根据规划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建设进行严格监管,有效的控制了建筑密度、高度及交通设施的兴建。
遗产区内密布的杆线
第四十七问中国大运河面临的环境压力是什么?有什么应对措施?
中国大运河申报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长期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保护,总体状况较好,环境压力主要来自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及气候的变化。水环境质量按照其使用功能如输水、行洪等,基本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Ⅴ类标准。郊野区、建成区空气质量分别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特别是暴雨及干旱的发生较为频繁,加重了中国大运河河道的防洪排涝压力,并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雾锁运河
第四十八问中国大运河面临哪些自然灾害?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中国大运河面临的常见风险主要为洪涝灾害。
此外,针对申报要素中的建筑群存在的火灾风险,除保障消防通道外,各遗产地点均已配置了防火设备,指定了责任人,制定了防火安全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要求。
淮扬运河淮安段仅存的一座保存完成的石闸:清江大闸
第四十九问中国大运河受哪些法规保护?
除了法律外,中国大运河拥有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包括: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国家级保护规划、省级保护规划、地市级保护规划、重要点段保护规划和各类详细规划。各阶段、各级规划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共同构建了对大运河遗产实施全面保护的整体性政策,形成了覆盖全面、指导性强的保护规划体系。
大运河扬州段保护规划封面
第五十问中国大运河有哪些管理机构?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2014年9月26日,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在扬州召开会议,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更名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城市联盟。同时,将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更名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国家文物局领导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揭牌。
国家文物局领导为大运河保护办揭牌
作者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专稿”,谢绝转载,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