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个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时有关于校园欺凌的恶性事件的报道,校园欺凌已经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校园欺凌的表现也不同,但是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对普通和大量出现,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及欺凌现象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滋生的土壤及蔓延的趋势,对症下药,提出防范的具体措施,反思社会前进步伐间留下的顽固疾病,为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作决策时的一些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研究目标: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然而身心发育又是最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法制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的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往大的方面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往小的方面说,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链条。一旦这个特殊群体出了问题,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①研究高中学生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各种现象②分析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角色③一步一步地剥开其引发的根源④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研究⑤提出建设性的长效性的有效策略或方法。
〔关键词〕社交媒体;校园欺凌;对策
一、社交媒体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校园欺凌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也很多,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校园欺凌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校园欺凌更具隐蔽性
(二)社交媒体的便利性使校园欺凌更具随意性
(三)社交媒体的快捷性使校园欺凌被更迅速广泛地传播
(四)社交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得校园欺凌产生的伤害更严重
二、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一再向我们敲响警钟,校园欺凌迫切需要得到高度重视,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遏制需要政府、社交媒体平台、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面对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首先应加强惩罚力度,提高损害赔偿标准以警示欺凌者;其次要保护欺凌信息不被散播,防止进一步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保护被欺凌者合法权益;最后法律中要明确社交媒体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
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已就网络欺凌行为进行了立法。比如英国法律中规定:通过公共电子通信网络(包含网络社交媒体)恶意冒犯、猥亵、伤风败俗或者恐吓威胁等性质的讯息将构成犯罪(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是否犯法最终应当由法庭来定)。日本法律中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和家庭对防范学生受到有害信息侵害负有责任与义务。还规定,一旦发现诽谤中伤留言或接到受害者投诉,通信服务提供商要及时采取删除有害信息等措施。
(二)社交媒体服务商应承担社会责任,确保青少年获得安全的网络体验
例如,2016年11月16日,据路透社称,美国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宣布,将升级部分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屏蔽关键词来阻止暴力和仇恨言论,以更好地打击网络欺凌。该公司还表示,将提供“一条更直接的途径”,让用户举报不当内容,并且已改进了内部管控,以有效处理用户举报的滥用行为。
另外,利用软件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进行监控,以提早发现网络欺凌、自杀威胁或犯罪活动,进而重点防范,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等地区已经成功尝试。但这种做法涉嫌侵犯隐私权,引发了很大争议,将来可否继续实施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校作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发生地,应当承担反欺凌的主要责任。学校应当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程序,配备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人员。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引起家长、孩子的不快和焦虑。在处理问题时,学校和教师应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去面对需要呵护的孩子,给家长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解决问题要充满人性关怀,不能冷冰冰地简单对待。当家长对学校处理出现异议时,更应审慎妥善地处理好,切记不可激化家校矛盾,甚至闹到两败俱伤。
除了常规的校园安全培训外,学校还应该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项培训。学校应将反欺凌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和年度重要工作中,每学年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反欺凌培训。首先是欺凌行为识别技能培训。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为迟到或旷课,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涣散、行为退缩、抑郁寡欢、焦虑不安、性格变化等症状。当发现身边的学生有类似情况时,教师要有所警觉并及时干预。其次是普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技巧,教给师生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可以将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编成漫画读本,发放到师生手中;可以开设系列相应课程,进行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传授应对校园欺凌的安全自护方法;还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校园欺凌的各方当事人邀请到一个团体中,聆听彼此感受,提升移情和应对欺凌的能力,促使当事人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上网、交友等习惯
中关村二小事件中,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疑似急性应激反应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笔者认为明明妈妈更可能是急性应激反应障碍,而且属于偏执人格。家长遇事不够冷静,得理不饶人,使得原本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演变成为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原本是想保护孩子,结果给孩子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和伤害。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明明家长这样成为校园欺凌事件推手的家长时有涌现。
总而言之,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生长于“E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做好社交媒体这一新环境下的校园欺凌的防范与管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应该正确把握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正视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制定基于社交媒体背景下有效的校园欺凌防范与管理策略,体现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让教育有温度有尊严,保障和还原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
[2]纪瑞.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J].科教导刊,2016,29(10):165-166.
[3]方海涛.美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借鉴[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2):32-38.
[4]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0-23.
[5]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与实践,2015(11):26-29.
[6]李惠君.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心理干预[J].新教育,2016(15):7-8.
[7]厉恒.企业危机公关的媒体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答:普遍认为,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社交行为等手段,实施殴打、侮辱、孤立造成伤害的,均属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一般情况下,欺凌者明显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或暴力行为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具有意外、突发性质而非预谋、恶意的伤害行为,例如学生间玩耍、打闹出现的意外伤害,只能列入广义的校园安全范畴,不能定义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有很多种,常见的有:1.给受害者起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2.干涉受害者个人财产;3.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4.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5.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6.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7.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8.敲诈受害者,强索金钱或物品;9.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10.在网上或公开场合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
问:孩子出现哪些异常,表明其可能受到欺凌或暴力?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
梳理媒体报道的一些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案件,不少案件中的受害者都曾流露出一些负面情绪,但并未引起家长、老师的足够重视。例如2016年4月发生的“山西运城15岁少年被围殴致死”事件,受害者父母曾向媒体表示,从2015年11月开始,孩子几次说不想住校、不想上学,家长也没有放在心上。如果这名少年的父母能及时跟孩子沟通,把孩子的异常行为放在心上,或许可以避免悲剧。
问:出现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后,学校、家长、受害者分别该如何处理和面对?
答:对于不算严重的欺凌事件,学校应该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行处理,例如可以由班主任、政教处等对涉事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在事后进行跟踪观察,避免学生屡次犯错、屡教不改。而对于较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不少学校表现得有点手足无措,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进行处理,殊不知这样做可能让事件朝不良的方向发展,例如引发“校闹”事件等。因此,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是学校处理此类事件的不二法门,《意见》就此明确了基本思路:一是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二是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三是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家长处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时,要讲理讲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个别家长在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马上叫上亲朋好友气势汹汹地赶到学校,非要“修理”施暴的学生不可,这样做的示范作用危害极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些不良情绪和极端处事方式会在耳濡目染中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当然,当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父母也不能不闻不问、沉默面对,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情况,除了安慰、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外,还应积极与学校联系,在学校的主导下与涉事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你印象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
纯真、朝气?这确是校园生态的一面。但是,你遇到过校园暴力吗,当暴力折射出校园的灰暗一角,你对校园的理解会改变吗?
今年4月,15岁的山西少年张超凡因没有满足几名同学买饮料的要求,遭到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殴打。张超凡被施暴致死后,母亲田雪娟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一直挨打,即使办了休学手续,也没能逃脱施暴者的拳头。
“我想让他们给我儿子偿命,但是偿不了命我也没办法。”面对受害者家长的愤慨,施暴孩子的家长却说:“孩子不坏,只是有些调皮。”对校园暴力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折射出模糊的法律界限之下,社会应对校园伤害的百态。
“危险”的叛逆期
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心理研究认为,那些脱离儿童期,进入到青春期,接近成年期的学生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躁动的时期,不少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观念:“人不越轨,枉少年。”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有出格的言行并不稀奇。关键在于,以前的叛逆仅仅是不听父母的话而已,父母让干什么偏不干。然而,现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方式朝着愈发粗暴的方向升级:暴虐殴打、烟头烫、扇耳光、扒衣服、拍、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能对自己的同学下如此狠手,令人震惊不已。这不再是青春期的“不懂事”,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升级”成了“动真格”。原本隐藏在校园灰色地带的暴力行为,正迅速蔓延,成为笼罩在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回避的阴霾。
其实,校园暴力的背后,是成人的世界。从大环境来说,孩子的行为受到了成人社会的影响,这些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欺凌,是否有当下社会的某种缩影,也是恶性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源?在校园欺凌者当中,为什么他们不以暴力为耻,反以为荣?因为成人赞同暴力、容忍暴力,而成人社会在暴力问题上的普遍误解或者扭曲,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导向复杂多元,信息无法一一甄别。不少错误的价值观通过游戏、小说、电影、音乐等被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接受。实施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通常认为欺负人很炫很酷,有“当老大”的感觉。当不满情绪出现时,他们解决的方式往往就是欺负、群殴他人,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很强大,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的危险期?不少心理学家提出,在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来说,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喜欢欺凌同学的少年,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往往能发现明显的情感缺失,这种缺失,大部分来自家庭,也有部分来自老师、同伴。对被欺负的孩子而言,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往往可能导致他们和其他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有障碍。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又会令其他孩子觉得他们好欺负,这就是出现校园欺凌“恶性反复”的主因。
因此,除了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机制,情感教育也很关键。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利用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避免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的薄弱环节,才能从源头上消除盘桓在校园上空暴力的“阴霾”。
如何向校园暴力说“不”?
今年2月,3名赴美中国留学生因为欺凌同学,被美国法院判刑6―13年。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明显差异,案件引发了民众的热议。这件事让网友讶异地发现,中美对待校园暴力,从司法体系到民众意识存在不少差异。在中国,有多少人想得到,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会被判刑,有多少人对暴力能做到零容忍,曾考虑过语言攻击算不算暴力?这种严厉的惩治机制给了我一个良性的参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