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拓展憲法研究視角(學術隨筆)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定和實施憲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形塑著我國憲法的價值譜系、規范結構和制度形態,我國憲法以其至上的法律地位和強大的法治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二者深度交融、良性互動,不僅為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獨特的憲法視角,也為加強中國憲法理論研究提供了豐沃的本土資源。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探索出來的。我國憲法始終同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不懈探索和創造的偉大成就緊密相連、同黨領導人民開創的發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功經驗緊密相連,是黨領導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我國憲法的這種生成邏輯決定了憲法作為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明確規定“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成為我國憲法的重要內容。加強中國憲法理論研究,要拓展新的研究視角,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維度更好把握我國憲法的本質屬性、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更好理解我國憲法的價值理念、功能定位和制度邏輯,從中國式現代化中汲取思想文化養分和規范建構資源,為保障憲法全面實施提供憲法理論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實際、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現代化。我國憲法是具有鮮明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在我國憲法發展史乃至世界憲法制度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社會主義在我國憲法文本中不僅是一個反復出現的重要概念,更有著明確的規范意涵和完整的制度建構,體現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制度安排。比如,我國憲法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確認了黨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成為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根本法律依據。在傳統的憲法學研究框架外,中國式現代化維度提供了深化理解我國憲法中社會主義概念的新思路、新視角。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價值旨歸。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最根本的目的是維護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人民性是我國憲法的精神內核和鮮亮底色。我國憲法不僅確立了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奠定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的制度根基,而且作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庄嚴承諾,規定了公民廣泛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在國家根本法層面彰顯了對人的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追求。如果只是局限於研究憲法中公民基本權利的體系及其法律內涵等分散化的問題,就難以全面、准確、深刻認識我國憲法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憲法。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我們這樣一個趕超型的后發現代化國家,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憲法不僅以總括性、綱領性的規定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發揮著規范、引領、推動、保障作用,而且通過確立一系列促發展、保善治的基本國策,建立一整套協同高效的國家治理體系,特別是規定“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力提升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提供了重要前提。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維度,能夠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把握我國憲法的制度優越性所在,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國憲法是一部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証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保障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好憲法,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憲法是現代文明的根本法律載體,憲法形態是人類文明形態的最高法律表現形式。憲法植根於特定社會土壤和歷史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漸進式發展、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特定的現代化道路孕育和形塑著不同國家憲法的不同價值取向、規范內涵和實踐特征。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把我國憲法置於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觀察,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分析憲法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這必將提出新的憲法理論問題,催生新的憲法研究成果,使我們能夠跳出單純法學視野的局限,從法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視角更加全面地研究和認識我國憲法。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系统论法学视角下现代司法裁判中规范与事实的区分 泮伟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如何说明和论证司法裁判中抽象法律规范和具体个案事实的区分,已成为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法学理论主要通过休谟定律来说明此种区分的合理性,但遭遇巨大的挑战。系统论法学放弃了先验论的进路http://fxcxw.mzyfz.com/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8篇(全文)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但受其自身延续性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本文从介绍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转型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争取为促进其自身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obenehl.html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情理法及其现代转型通过研究发现,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情理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虽然“情”、“理”、“法”的位阶排列顺序与西方现代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原则相背离,但是传统情理法当中的法律“温情”色彩,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并不是毫无益处的。要使传统情理法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实现现代转型。情理法的现代转型并不是单纯的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2384436.html
4.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中国传统诉讼观念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传统与特征,本文所研究的“观念”,主要涉及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及其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对诉讼的一种普遍的看法、心态。中国传统的诉讼观念呈现了“无讼”、“息讼”、“厌讼”的主要方面。“无讼”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价值取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4/t20050408_4595618.shtml
5.浅析传统中国法的现代转型/ 1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类通向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社会所必经的一个大过渡阶段.法律的现代化是其中的一环,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顺利地实现传统法律的现代转型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 来源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期https://ch.qikanchina.com/thesis/view/206608
6.社会转型期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等。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 (1)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
7.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精选6篇)“仁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影响并制约着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这是当代德育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二)中华民族精神之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由儒家思想里“忠”的伦理范畴演化而来的。“忠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vnx0puw.html
8.《大转型》:推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双重运动(巨变)书评如前所述,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首先出现在西方世界,要理解迄今为止不断在中国呈现的现代国家转型,我们必须把眼光投向西方。前几章分别借助于不同的文本,从利益原则合法化、文明冲突、革命等几个方面来讲解西方世界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本章将依托波兰尼的《大转型》这一文本,来着重探讨一下造就欧洲现代国家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