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史·故事中国古代文化安全法制经验刍议

中国古代文化安全法制经验刍议_智慧普法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得以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承不绝的文明史,这在世界所有的轴心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曾经造就出辉煌的汉唐盛世,对周边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文化的强盛,不仅仅得益于强大政治、经济的支撑,也得益于法律制度对文化安全的维护。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安全”这样的概念,却十分看重文化对国家兴亡的作用。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文化赖以依存的时空载体,文化是历史赓续传承的精神财富。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而灭其史,即割断其文化血脉。国家灭亡但历史文化尚未被泯灭,就必然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希望,由此可见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文化安全既包括表层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安全,更包括深层的价值观念的安全。著名国家安全学学者刘跃进教授在《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一文中认为:价值观念“是这种言行模式背后发挥支撑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中更内在也更为深刻的本质方面。”从哲学理论上讲,价值观念即价值观,是人们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抱持什么样的看法和观点之总和。因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安全法制建设,主要是通过特别维护各种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进而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对今日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家庭、个人层面:用法制维护以“孝”“义”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

传统社会乃“家国天下”,家庭牢固,国家才能稳定。家是个人依附的巢穴,同时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欲家庭稳固,必得有人人信服的价值观念来加以维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节”等等,才能使不同的家庭角色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家和万事兴”的局面。然而,孝悌节义这一类观念在个人内心的养育,光靠道德教化是不够的,还得用法律制度来进行规制,才能使之内化为普罗大众的行为心理,真正起到“修身”“齐家”的作用。

毋庸置疑,“孝”是古代家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国家法制对此的维护可谓不遗余力。早在夏朝就有不孝罪,《孝经·五刑》篇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大于不孝。”汉代以后的历朝统治者,莫不宣称“以孝治天下”,孝成为安邦定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调整孝道的法律制度建设亦随之从两方面展开。

二是用法律维护精神层面的孝道,强调子孙对父母长辈的敬养。《礼记·内则》中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汉代以后,这样的孝道观念逐渐法律化。汉《二年律令·贼律》中规定:“子殴詈祖父母、父母,弃市。”此后各朝基本沿袭这一立法模式。《宋史·任布传》记载,任布在担任越州(在今天浙江绍兴一带)长官时,“有祖讼其孙者:‘醉酒詈我’,已而悔,日哭于庭曰:‘我老无子,赖此孙以为命也。’布闻之,贷其死,上书自劾,朝廷亦不之责。”可见骂詈父母尊长是要被判死刑的。非惟如此,顶撞父母尊长也是犯罪,罪名为“子孙违反教令”,须判处两年徒刑,直到清末法制改革,该罪名成为是否废改的争议焦点。正是由于古代法律对如何维护孝道伦理做了精心的设计,从而使得“孝”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稳固的民族心理。诚如孔子所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民众莫不视之为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

《礼记·婚义》中说:“夫妇有义。”“义”是传统家庭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主要用于调整夫妻关系。《礼记·中庸》云:“义者,宜也。”北宋理学家程颐说:“顺理而行,是为义也。”即,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适宜、是否顺应情理。适宜、合理就是义,反之就是不义。夫妻之间不能因感情冲突、性格不合,动不动就提离婚,那只是“想不想离”的问题;而要看离婚是不是符合“义”的要求,那就是“该不该离”的问题。基于此,古代法律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以“义绝”作为准予离婚的标准。《汉书·孔光传》载:“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由此逐渐发展出“义绝”的法律制度。根据唐律的规定可知,丈夫对妻子以及妻子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杀、伤、奸等行为;反之,妻子对丈夫以及丈夫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杀、伤、奸等行为,就构成“义绝”,必须离婚。《元典章·刑部》记有这样一个案例:丈夫李先强奸继子媳妇阿李,又将妻子李阿邓打伤。官府认为:“夫妻原非血属,本以义相从,义和则固,义绝则异”,强制判决李先与李阿邓离婚。

另一方面,以“不义”作为不准离婚的理由。周礼中有“三不去”的礼制,汉以后逐渐转化为法律。其中“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即娶妻时贫贱,后来升官、发财、出名了,不能休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即结婚时老婆带了很多嫁妆,说明她娘家境况很好。后来娘家破败了,老婆无处可去,不能休妻。对此,《大戴礼记·本命》篇何休注文中的解释分别是:“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现在常说“男人有钱就变坏”,那是缺德;夫妻一方遇到灾难而置之不顾,那是把人往绝路上逼,都是不义的举动。若违反了义的诉求,在古代法律的视域中,是决不允许离婚的。正因为传统法律有了这样的设置,使得“义”的价值观念得到了一以贯之的传承。时至今日,人们对夫妻关系处理得好的男女,往往会给出“重情重义”的赞誉。

国家、社会层面:用法制维护以“忠”“信”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

《礼记·儒行》云:“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忠诚、守信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且被芸芸众生视为人生法宝。一个坚守忠信理念以立身处世的人,必将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认可与褒奖,更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在君国一体的帝制时代,忠于君主,也等于忠于国家,因而中国人从来都有“忠君报国”的信仰,国家法律对此亦多方进行调整,从而将忠的价值观念熔化为牢固的民族心理,为维系国家安全提供了坚韧的文化纽带。秦汉法律制度中,已设置了惩治不忠行为的罪名。《汉书·景帝纪》注文中记载:“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律文中规定的“大逆不道”罪,涵涉的范围甚广,其中包括投敌叛国的不忠行为,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都要连坐处死。汉武帝时曾发生举国轰动的李陵案。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陵(前134—前74年)率五千骑兵直捣匈奴单于王庭,结果被匈奴八万精兵围困,力战数日,杀敌万人,最后因无粮草、箭矢和援兵,战败被俘。后来有人说李陵投降了匈奴,且帮其练兵,“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汉书·李陵传》)此案就是用“大逆不道”的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的。

汉以后,忠的道德观念不断进入法典,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仅“十恶”罪中就有四个罪名是涉及忠的:谋反:“谓谋危社稷。”指企图推翻当朝政权的行为;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指破坏皇帝宗庙、坟墓、宫室等行为;谋叛:“谓谋背国从伪。”明、清法律改为“谓谋背本国,潜从他国。”指投降敌人、背叛国家的行为;大不敬:西晋律学家张斐在《注律表》中称:“亏礼废节,谓之不敬。”指冒犯皇帝尊严、妨害皇帝人身安全的行为。儒家提倡的忠是“君仁臣忠”:君主对臣民要仁爱、要施行仁政,臣民对君主和国家要恪尽忠诚义务,相互的责权利以彼此对等为价值追求。古代法律对这种理念的维护,无疑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当然,汉唐以后,法律过度强调臣民对君主尽忠诚义务,以致变成愚忠,是需要批判的。当下,我们已经拨乱反正,不再有“忠君”“愚忠”的观念;但“尽忠报国”的观念却是值得提倡的美德,在现行法律中也得到了强有力保障。我国刑法分则第一章,专门设置了“危害国家安全罪”,具体分设了11个罪名,最高刑罚可以判处死刑,充分维护了几千年传承不变的忠的文化价值观。

早在西周,法律制度对债务纠纷中的失信行为采用多罚制,除了要判令债务人偿还债务,还要处墨刑以及其他刑罚。《周礼·秋官·司约》记载:“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其不信者服墨刑。”重要契约刻载于宗庙彝器上,一般契约则书写在红色竹帛上。违背诚信的人要处以墨刑。墨刑就是在脸上刺字。一个脸上被刺字的人,走到哪儿别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守诚信的人。这和当今法院为了解决执行难问题,在各种媒体上公布“老赖”名单的做法,道理上是相通的。另据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对《周礼》的注文反映,失信行为人还会被处以“不齿”的附加刑:“不齿者,不得以年次列於平民。”依照“序年齿”的礼法之制,人与人见面先要问清年龄,然后再根据长尊幼卑的礼数来交往应酬。被判不齿之刑的人,其户籍不得按年龄顺序与正常人编著在一起,大家见面也不与他序年齿、打交道。这是一种表面温柔实则凄惨的耻辱刑,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对失信行为打击力度非常大。

综合而言,中国古代法制在维护文化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维护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念来形成文化共识、培育文化基因,除了上述的“孝”“义”“忠”“信”外,法律对“仁”“礼”“廉”“耻”等价值观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而文化共识就是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认知态度,文化基因则是一种难以复制、难以改变的遗传密码。它不因朝代更换而戛然断裂,亦不因外来文化侵蚀而訇然坍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时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于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不可颠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当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亦有着重要启示:文化安全是法治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法治建设是文化安全日臻牢固的有力保障。

THE END
1.古代法制小故事(通用8篇)篇3:古代法制小故事 关键词:理性,礼法,制度 《中华帝国的法律》一书由美国著名汉学家德克·布迪与法律学者莫里斯所著,根据其196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的“中国法律史”课程材料的加工整理而成。布迪并非专事研究中国法律史,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的中国法律史课程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系列和门类,也因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psha84e.html
2.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秉公执法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秉公执法 2024-12-04 10:00: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在皇权面前 “固执”法官会如何判案? 第八期 《秉公执法》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监制:余飞 策划:刘青 张运恒 指导:何雪梦 刘宇轩 王刚 朱乾乾 讲述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贝 https://news.sina.cn/znl/2024-12-04/detail-incyhiqx0837273.d.html
3.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约法三章——顶端新闻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十个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六期 《约法三章》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监制:余飞 策划:刘青 张运恒 指导:何雪梦 刘宇轩 王刚 朱乾乾 讲述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教授 罗冠男 统筹:童悦敏 刘琳 拍摄:李全一 方芳 张雨 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459D5B248BC4572BC6096669EC002
4.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秉公执法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秉公执法 在皇权面前 “固执”法官会如何判案? 第八期 《秉公执法》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监制:余飞 策划:刘青 张运恒 指导:何雪梦 刘宇轩 王刚 朱乾乾 讲述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贝 统筹:童悦敏 刘琳 拍摄:李全一 方芳 张雨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4-12/04/content_9095718.html
5.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秉公执法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秉公执法作者: 编辑:赵保君 来源:法治网 发布时间:2024-12-11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责任编辑:)关于我们 本网站由人民代表报社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山西晋浩律师事务所 编辑部:0351-8228872 监督电话 0351—8228646 822812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编号:14103018 晋ICP备12007816号-https://www.rmdbw.cn/content/2024-12/11/content_46322.html
6.《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版)》小说在线阅读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兹当下借鉴。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https://www.qdmm.com/book/1013567414/
7.中国古代法律故事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并毒打拦车巡检官 朱元璋是如何大义灭亲的? 第十八期 《王子犯法 与庶民同罪》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自动播放 监制:余飞 策划:刘青 张运恒 指导:何雪梦 刘宇轩 王刚 朱乾乾 讲述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 罗冠男 统筹:童悦敏 刘琳 拍摄:李全一 方芳 张雨https://news.ifeng.com/c/8fB9EQYgoSl
8.《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精装图文版)[精品]》最新章节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https://m.zhangyue.com/detail/11543575/
9.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豆瓣)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古代赏罚分明古代 击鼓、拦驾、上书——古人如何上访 御史一出,地动山摇——古代的巡视工作 ··· (更多) 喜欢读"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的人也喜欢 ··· 致年轻律师的信 8.3 刑法的私塾 9.0 无罪辩护 9.1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全部38 条 ) 热门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25929670
10.中国法律思想:故事与观念·古代卷刘星著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分析其背后的法学意义,深入浅出,颇具趣味,带领读者踏上奇妙的思辨之旅。 分享配送 至 选择地区查看预计配送信息 快递:6元起 服务到店自提 · 收货后结算 商品评价 暂无评价 该商品所属店铺评价 查看全部 质量很好(185) 正品(105) 坚固耐用(49) 很好看(39) 设计一流https://h5.youzan.com/v2/goods/2fsu3i3uy5qhk
11.犀利生动笔触讲述古代法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智慧。)》(刘峰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涉及扫黄禁娼、官司、上访、举报、律师、拆迁、房产税、货币战争、等多个主题。明朝那些事儿般的写作风格,犀利、生动笔触讲述古代法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智慧。)》,作者:刘峰,出版社:中国法治出版社。最新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04773.html
12.十大古代经典法治故事中国古代法治典故古代关于法治的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秉公执法、克己奉公、公私分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律经典故事。这些法制小故事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出了不少大道理,可以说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好昭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法治典故?下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https://www.maigoo.com/top/423713.html
13.法治文化长廊之中国古代法治先贤人物及故事文化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之中国古代法治先贤人物及故事 序言: 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成为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https://www.ltzszl.com/info/fazhi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