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市合江县尧坝古镇,一间“法治茶馆”,累计开展法治宣讲130余场次,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件次,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12月20日,全省“法律明白人”提能培训班观摩环节,与会者沿着蜿蜒石板路,走进“法治茶馆”感受“茶香法韵”。
四川自2022年实行“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以来,已认定“法律明白人”16.8万余人,实现平均每个村(社区)培养“法律明白人”超4名。
这支基层群众队伍,如何更好服务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古蔺县茅溪镇水口街社区。魏杰摄
提素质
培养全民普法“带头人”
“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百姓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12月20日,参观了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法治宣讲后,凉山州昭觉县司法局法治宣传股工作人员吉莫张燕将一些“新点子”记录在笔记本上。她说,目前昭觉县多为邀请专家、讲师开讲座普法,像凤凰湖村这样生动的普法节目还比较少。
“法律明白人”来自基层,其生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通过专门培训让他们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是让其更好服务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截至9月,全省2023年度已开展培训超1300场(次),培训“法律明白人”12万余人(次)。
“法律明白人”进企业。司法厅供图
出实效
当好矛盾纠纷“消防员”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如何利用“法律明白人”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独特优势,推动其积极融入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是‘法律明白人’,有什么事情我负责解决!”去年6月,遇到一起居民纠纷时,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陈建清这样说。
原来,村民王某与邻居田某因房屋采光而发生纠纷,两家召集了十多人,争执不下,矛盾一触即发。
看到此情景,陈建清走到对峙人中间,苦口婆心地劝说。而双方都不肯让步,吵着要去法院打官司。“我知道这场纠纷不解决,很有可能出现矛盾激化。”次日,陈建清再次来到王某、田某两家,给他们讲道理、讲利害、讲法律,两家人终于被说动。
数据显示,全省“法律明白人”年均参与风险隐患排查及社情民意收集92000余件(次),成功预防或有效处置67000余件(次)。
“法律明白人”在纳溪区参观。司法厅供图
促发展
成为群众致富“引路人”
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为乡村带来更多人气、更好口碑。对此,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党委副书记吴俊江深有感触。
“雷竹是我们明月村的标志性产业之一。为了广泛组织和动员村民种植雷竹,村上打算成立蒲江县明月雷竹土地股份合作社和成都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干部积极鼓励动员大家入股。”吴俊江说。但由于对于入股涉及的政策法规等不理解,村民们并不配合村干部的工作,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
后来,村上的“法律明白人”联合法律顾问,和村干部一起给村民普及政策法规和法律知识,终于做通了工作。合作社很快筹齐了首批运营股本。2022年,明月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86元;成都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152万元,带动村民自主创业36家。
绵阳市梓潼县石牛镇金牛街社区吸纳“法律明白人”为道德评议团成员,解决了社区过去不能解决的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不良行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巴中市通江县三溪镇永乐村实现“一网格一明白人”,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2022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万余元……当前,全省法律明白人主动参与村(社区)事务,参与“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切实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预计2025年,四川将形成制度完备、结构合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作用明显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机制,全省每个村(社区)有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并逐步实现村(居)民小组或居民楼栋“法律明白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