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时空坐标:1、法制进程2、精神文明1949195419661976198019901997200120002004201020062012奠定法治建设之基遭到“文革”破坏“五讲四美三热爱”1982年宪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建立法治国家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
2、价值观十八大以后全面依法治国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的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文革十年:重大挫折时期,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重建与完善时期,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21世纪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时期,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前(19491978):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改革开放以来(1978):不断进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
3、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3)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背景:社会主义政权稳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正在进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2、文革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中国法制建设的形成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即19781990):(1)背景:吸取文革中践踏民主法制的惨痛教训;要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依靠法制;当时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制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需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
4、法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2)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3)意义:重新树立了法律权威,初步建立新时期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
5、各项事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点: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了法治建设.4、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以后)(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革新法律适应国家新发展。(2)成就: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6、主义法律体系。(3)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一字之改。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1.“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3.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4.二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
7、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治”更能体现政府对国家治理的决心,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4、中国法制建设的深化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即2012年以来):(1)原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具体表现: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
8、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人一个新阶段。(3)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4)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
9、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结合教材P55图片“宪法宣誓誓词”思考: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宪法宣誓对于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宪法宣誓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实施;宪法宣誓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宪法宣誓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其就职以后所享有的权力是人民赋
10、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十八大提出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总目标】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背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内容】全社会形成了健康
12、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形成过程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4.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1)树立价值观自信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推进文明创建,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3)发展志愿服务凝聚公益友爱正能量;(4)高扬道德旗帜发挥榜样模范。【探究与拓展】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