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02021》发布,31省级地区大排名法律

近日,《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0-2021》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告是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继《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9》之后发布的第7个年度报告。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是国家“2011计划”和“双一流”建设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开发的一种法治量化评估工具。该指数的研发,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面可供自我对照的“镜子”。

该指数,通过实地调查普通民众和法律职业群体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本项目课题组独立收集的最新调查数据,以分解表和雷达图等直观形式显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文明指数排名及其在各级指标上的得分(强项和弱项),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本地司法文明状况的满意度。

受新冠疫情影响,报告首次以双年度报告的形式发布。报告根据课题组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独立收集的24354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形成。

报告显示,2020-2021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文明平均得分为71.1分(满分为100分),与2019年平均得分70.0分相比,提高1.1分。上海、山东、吉林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得分在平均分及以上。

2020-2021年值得注意的数据:一是上海市以73.3分排在中国司法文明指数得分第一名,这是其在七年评估中第五次排名第一,比2019年第一名浙江的72.5分高出0.8分;内蒙古自治区以69.2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垫底,但比2019年最低分湖南67.1分提高了2.1分;

二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为4.1分,相较于2019年最大分差5.4分,缩小了1.3分,这说明全国各地司法文明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得分均未达到“良好”水平,说明各地司法文明建设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司法文明指数10个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名分析

1.司法文明指数10个一级指标的最大分差为11分,2019年最大分差为9.4分。从10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来看,“司法公开”依然得分最高(76.6分),“法律职业化”得分最低(65.6分),反映了司法改革的成效还不够明显,特别是法律职业群体对此不够满意;一级指标“司法文化”得分倒数第二(68.0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其满意度较低。具体得分,详见图1。

2.法律职业化程度亟待提高。“法律职业化”一级指标得分65.6分,不仅比2019年的66.5分降低0.9分,而且在10个一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2017年和2018年两年连续倒数第一)。在其3个二级指标中,“法律职业人员享有职业保障”得分最低(62.5分),虽比2019年的61.5分有所提升,但比2017年的65.2分仍降低不少。

3.司法文化建设更需弘扬理性。“司法文化”一级指标的得分68.0分(比2019年的67.4分提高0.6分),在10个一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二。在其4个二级指标中,“公众参与司法的意识及程度”得分最高(73.4分,比2019年的72.3分增加1.1分)。

2020-2021年数据显示,仅有58%(比2019年的55.5%有所提高)的普通公众认为,如果有当人民陪审员的机会,自己有参与法庭审判的意愿。另外,超过六成(61.3%,比2019年的55.5%提高5.8%)的公众表示,支持在公众场所举行公捕、公判大会,其中有19.1%(比2019年的15.8%提高3.3%)的公众表示坚决支持。这说明,现代司法理念的宣传普及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4.司法腐败遏制任重道远。调查数据显示,“司法腐败遏制”一级指标得分为69.0分,在10个一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

据了解,报告问卷调查中,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800份问卷,其中公众卷600份,专业卷200份(法官、检察官、警察各40份,律师80份)。公众卷与专业卷的比例为3:1。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4354份,其中,法律职业群体样本总量为6273份,公众样本总量为18081份。

此外,报告附录转载了张保生、王殿玺:《中国司法文明发展轨迹(2015-2019)——以中国司法文明指数为分析工具的研究》一文。借助该附录提供的司法文明指数项目调查的五年统计数据,结合2020-2021年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司法文明水平七年时序变迁,可以发现其纵向整体变化情况。

报告显示,尽管在不同调查年份,存在着有升有降的起伏变化,但其变化轨迹总体呈现出向上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司法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向上的,总体是在进步的,这与近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司法改革的背景具有同步性;另一方面,司法文明的发展也经历了某种起伏、反复甚至退步,说明中国司法文明的发展是在曲折变化中不断累积上升的过程,呈现螺旋式发展的态势。

THE END
1.《中国公安法治指数报告(2022)》发布:前十位中广东占一半今天(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主办“2023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No.21(2023)》《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珠海法治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研讨会”。会上发布的《中国公安法治指数报告(2022)》(注:评估范围未含我国港澳台地区)显示,排名前十位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286068818373771&wfr=spider&for=pc
2.中国法治衢州礼法融治的地方实践衢州市“礼法融治”地方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续写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法治文明新篇章,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入围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综合候选地区,筑实“崇礼守法之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MyNzc0MA==&mid=2247506582&idx=1&sn=86bb5940955d35664dfe6473b71702be&chksm=fcc70789cf564ac203bbe84cb749b3cd7c77d3f0ab12f6cc495eb69f00f8283f59bb9e144380&scene=27
3.最新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出炉:,浙江第一,湖南垫底律管处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9》新闻发布会。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联席主任张文显教授致辞称,司法文明系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它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先进的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文化,因而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指示器。对各地司法文明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并予以公布,对于深入推进司法改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544614.html
4.中国首个司法文明指数发布(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4)书评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 最后更新:2015-03-03 23:10:53来源:法治周末9省市的司法文明指数总分排名前三甲是上海、海南和北京,居于末三位的则分别是福建、湖北和吉林。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司法权力的运作合理吗?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是否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并远离腐败?司法的公开和司法的公信力如何?公众参与司法的意识及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90623/
5.《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20—2021》价格目录书评正版全书共分为四章。**章为司法文明指数概论; 第二章为司法文明指数设置;第三章为司法文明指数项目;第四章为司法文明指数数据报告。 目录 **章 司法文明指数概论 一、司法文明 二、司法文明指数 (一)主要特点 (二)主要功能 三、司法文明指数与法治指数的关系 (一)司法文明指数与 法治指数的关系 (二)司法文明指http://m.bookschina.com/9074141.htm
6.关于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指标的工作汇报.docx关于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指标的工作汇报.docx 2页内容提供方:qiangezq 大小:10.51 KB 字数:约小于1千字 发布时间:2021-12-10发布于北京 浏览人气:7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关于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指标的工作汇报.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7/6214022113004111.shtm
7.试点成果”“十佳改革标兵”拟表扬对象的公示5.全省法治指数评估试点 ——市司法局 6.省级老旧小区改造试点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7.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标准化试点 ——薛城区 8.国家级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 ——市交通运输局 9.全国“返家乡”社会实践重点开展区 ——台儿庄区 http://www.sdzzwm.com/mobile/news/show.php?itemid=19397
8.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双提升”苏州社会今年以来,科教新城紧盯人民群众文明生活需要,把“为民惠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全面统筹推动文明培育、实践、创建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双提升”。 文明培育:把牢建设方向,汇聚精神力量 “利民花园小区有一棵古银杏,每到秋天银杏叶落下,就会把树下的http://www.subaonet.com/2024/szsh/0831/931544.shtml